選單 搜尋

健康網》送別台電李元瀚 阿金醫師:別再說「家屬放棄急救!」

2025/07/22 19:10

李元瀚大體送返嘉義,柳營奇美醫院副院長黃文聰率醫護人員送行。(記者王涵平攝)

李元瀚大體送返嘉義,柳營奇美醫院副院長黃文聰率醫護人員送行。(記者王涵平攝)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電人員李元瀚完成器捐,他的父親發表談話時數度哽咽,最後說:「元瀚,爸爸愛你,永遠以你為榮。」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表示:「請不要再說『家屬放棄急救!』」面對無法救治、心跳停止的病人,不再實施 CPR(心肺復甦術,包括壓胸和電擊),其實是「讓病人自然地走」(AND,allow natural death),並不是「放棄」治療!

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 醫生陳志金」發文分享,每次看到有人說「放棄急救」、「拔管不治」、或者是「拔管、放棄急救」等字眼,阿金醫師都心如刀割。他說,把 DNR(Do Not 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不 CPR)」翻譯成「放棄急救」,一直以來都是必須更正的問題!國外現在使用的 DNAR(Do Not Attempt Resuscitation)「不嘗試心肺復甦術」或許是比較恰當的說法。

陳志金繼續解釋,心跳停止已是治療無效,這不是放棄治療!心跳停止,已經是「死亡」,在這個時候選擇不再做 CPR,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不再阻止死亡自然發生。他接著說,對於家屬而言,使用「放棄」一詞只會加重心理負擔、增加「內疚」與「自責」。

在ICU,阿金已看過太多這樣的生離死別。他每每看到家屬自責、內疚,都會為他們多想一點,希望在用字遣詞上不要再加重他們的無奈。病人在經過積極搶救之後,已經走到「不可逆」的地步,在「已經死亡」(心跳停止)時,選擇不做CPR,是不再讓親人受苦、選擇讓親人好走,這也有助於家屬放下。

阿金也澄清,在心跳未停止前進行的「撤除維生系統」程序中拔管(要走這個程序,心理負擔更高)。「拔管」通常是在心跳停止以後進行的,也就是「死亡」後才拔管。

阿金對於李元瀚的家屬深感佩服,在李元瀚撒手人寰後捐出他的眼角膜,遺愛人間。柳營奇美醫院近百名醫護人員列隊感謝,7輛台電工程車為李元瀚開道回家,此情此景,令人鼻酸。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十年來移植受贈人數有1萬0171人,去(2024)年與前年的移植量更達 2165人,確實大幅成長,但目前仍有上萬人等待器捐,其中以腎臟為大宗,其次是眼角膜及肝臟。

儘管近年來預立器捐的件數也提升不少,能夠完成器捐,是當一個人瀕臨腦死時,醫院的醫療專業人員將評估其生理狀況及各器官功能,以確認此人是否為合適的潛在器官捐贈者。醫院將安排2位具備腦死判定資格的醫師同時進行腦死判定,確認腦幹已無功能,至少4小時後再重新進行第2次判定,以確保判定過程的嚴謹。腦死判定確認後,將視捐贈者器官功能及捐贈者與家屬的意願,決定哪些器官可以捐贈。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