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搜尋

減重別怕吃飯!專家:吃對碳水食物比少吃更重要

2025/07/14 11:07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減少精緻澱粉類食物。(記者林惠琴攝)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減少精緻澱粉類食物。(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許多人誤以為「不吃飯、只吃肉和菜」是預防慢性病及體重控制的最佳方式,但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短期內可能有幫助,長期執行不當則容易造成蔬果攝取不足、膳食纖維缺乏及影響大腦能量供應,要維持健康的重點不在於「少吃碳水化合物」,而是「吃對碳水化合物」。

許惠玉表示,2018年《刺胳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刊登的研究發現指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提高死亡風險,最理想比例約為總熱量50至55%。

許惠玉指出,今年《美國醫學會網路公開雜誌》(JAMA Netw Open)文獻,分析超過4.7萬名女性33年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多攝取10至55%總熱量的全穀雜糧、水果、蔬菜等高品質碳水化合物,可增加最多達31%健康老化的機率,但每多攝取10%總熱量的含糖飲料、甜點、白麵包等精製碳水化合物,會下降13%健康老化的機率。

許惠玉強調,學會聰明吃碳水化合物才能長命也好命,建議選擇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鎂及植化素等的未精製穀物雜糧類,可助穩定血糖、降低發炎,並提高飽足感,如糙米、黑米、燕麥、地瓜、南瓜、玉米等,並減少精製澱粉如甜點、白飯、白麵等,且以「吃菜配飯」為原則,攝取蛋白質則是豆類優先,其次依序為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白肉)、畜肉(紅肉)。

許惠玉也提醒,市售五穀粉常經研磨,澱粉結構被破壞,消化吸收速度加快,血糖上升恐更快。此外,白飯、麵條也因為型態或食用方式可能促進血糖上升,米線、米粉實際原料則恐混入樹薯粉、玉米粉等精製澱粉來源。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