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蜜蜂螫到不僅是很痛,蜂毒更可能造成受害者嚴重的過敏反應。別以為只有在山林間、野外才會被蜂叮,實際上在都會區也有可能發生。健保署表示,被蜜蜂叮咬後可能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包含上呼吸道水腫等;嚴重恐引發低血壓、休克而死亡。若被叮了,需用鑷子或刀片鈍部輕輕移除尾刺,並且冰敷或是服用抗過敏藥物。
健保署衛教資料表示,被蜂叮或咬皆屬蜂叮,主要的重大傷害以虎頭蜂(胡蜂)螫傷為主,其中以黑腹胡蜂毒性最強。其臨床表現主要分為:
1.非過敏性反應:被叮咬的地方會出現疼痛、刺激感、癢及紅腫的症狀。而大多的症狀會在數小時內緩解。
2.毒性反應:常發生在被多次叮咬之後,這是因為毒素的累積而引起,它的症狀包括水腫、倦怠感、嘔吐、腹瀉、頭痛、低血壓、抽筋、意識不清及急性腎衰竭;少數病人還會有延遲性反應,包括溶血反應、凝血異常、血小板減少、橫紋肌溶解、肝功能異常及瀰漫性血管內病變等。
3.過敏反應:只對毒素中的物質過敏所引起,局部反應及全身性過敏反應皆可見,包含蕁麻疹、血管水腫、上呼吸道水腫、氣喘、支氣管緊縮等等類似氣喘反應,嚴重者會引起低血壓、休克而死亡。
健保署表示,被蜜蜂叮咬後,以症狀治療為主,可以冰敷患部,服用抗過敏藥物、止痛藥物等。而在拔除具毒性的尾刺時,由於其上有毒囊,為避免拔除時擠破,要避免直接以手拔除,而需以刀片鈍部或鑷子慢慢拔除。若發生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及毒性反應時,應尋求醫療幫助。
健保署表示,被蜂螫之後,最怕的就是急性過敏反應,尤其是有被蜂螫病史的人,即使被一隻螫到也可能發生,而且往往在數分鐘內就會發生,最好能就近送醫,避免造成悲劇。為防止過敏性休克產生,曾有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到易有蜂聚集的野外時,建議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製劑,以備緊急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