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疾管署今(8日)公布,上週A型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猩紅熱達到245人次,為今年單週最高點,提醒民眾服用抗生素須滿10天,以預防風濕性心臟病;至於被稱為「食人菌」的M1UK分型,與長庚醫療團隊合作分析中,在國內侵襲性A型鏈球菌的占比約3%,目前評估流行風險相對低。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檢視健保門急診統計,由A型鏈球菌感染造成的猩紅熱,從去年11月起逐漸上升,到5月中旬達到一個相對高點,現在處於高原期,患者年齡以3至12歲兒童為主。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猩紅熱為春夏之交常見的流行病症,2020至2024年疫情較低,單週病例數多落在兩位數,卻在去年底至今年初起開始緩升,上週就診達245人次,為今年單週最高,但曾於5月出現單週239人次,因此研判至今均處於相對高點,經詢問相關科別醫師,目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錯,並未發現病症嚴重情形。
不過,羅一鈞指出,要注意毒性較高的M1UK分型,從2022年開始在歐洲、日本等地流行,甚至出現少見的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國內長庚醫院曾於2022年首度偵測到此菌株,但分析200個侵襲性A型鏈球菌發現占比3%,並無本土流行狀況,國際也呈現下降趨勢,會再持續偵測,目前評估流行風險相對低。
羅一鈞提醒,猩紅熱會引發發燒、咽喉炎、全身紅疹,在目前腸病毒流行季節,可能不易與腸病毒區分,要提高警覺。
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補充,猩紅熱使用抗生素的治療天數為10天,民眾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才能預防風濕性心臟病等病症。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