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兩位罹患大腸癌的女性患者,之前因糞便出血卻都認為是痔瘡出血,拖延了四個月以及六月才求醫。其中一位甚至因嚴重貧血導致頭暈,經醫師檢查發現是一位是大腸癌第三期,另一位是直腸癌合併肝臟轉移,是第四期。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指出,大腸癌的症狀多樣,容易被忽視,如有出現血便、排便異常、腹部不適、體重減輕或持續疲倦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劉博仁於臉書專頁「劉博仁營養醫學專家」發文表示,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大腸癌的症狀多樣,容易被忽視。因此,了解其風險因子、症狀及預防方法至關重要。
劉博仁指出,大腸癌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包括:高攝取紅肉與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據研究,每日攝取50克加工肉品,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約18%。此外,攝取蔬果不足、缺乏膳食纖維,也會影響腸道健康並提升癌症風險。肥胖與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過量飲酒與吸菸,也都是大腸癌促發因子。有家族病史或年齡超過50歲者,風險更高。
劉博仁提到,大腸癌初期可能無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以下表現:
• 糞便帶血或顏色異常:如糞便呈黑色或帶有鮮紅色血液。
• 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排便不乾淨感。
• 腹部不適:如腹痛、腹脹或腹部有腫塊。
• 體重減輕與疲倦:無明顯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持續疲倦。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定期篩檢 注意身體變化
劉博仁說明,早期發現大腸癌對治療效果至關重要,應定期篩檢;5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應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每5至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並注意身體變化;如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不可忽視。
劉博仁說,2024年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指出,每日攝取30克紅肉和加工肉品,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8%;若每日攝取100克,風險增加29%。這強調了限制紅肉和加工肉品攝取的重要性。
劉博仁提醒,大腸癌的預防與早期發現,需要我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與積極行動。若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並透過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