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淑婷/桃園報導〕 當長輩半夜執意打包行李「要回老家」、懷疑家人偷東西,或情緒激動、錯認屋內有人,這些看似突如其來的行為,若持續數週至數月,很可能是失智症合併精神與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的表現,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與失智共照中心攜手打造失智精神病房「憶暖家園」,透過整合式照護團隊,協助患者穩定病情,也減輕家屬照顧壓力與疲憊。
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表示,當失智症患者出現妄想、幻覺、攻擊行為等狀況時,往往對家屬造成極大照顧壓力,除了門診治療,住院觀察與藥物調整也是重要的選擇,但目前國內針對此類個案的住院資源仍相對有限,失智精神病房的成立,讓有精神行為症狀的失智症患者可以就近收治。
一般精神科主任張芷瑄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而是源自大腦疾病或神經退行性變化,導致記憶、語言、判斷等能力逐漸退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失智共照中心主任王韋翔也說明,失智症的診斷需結合病史、抽血與影像檢查,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再依個案情況進行藥物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延緩認知退化,若合併精神行為症狀,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
失智精神病房由精神科與神經內科醫師、護理師、專科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6大專業人員組成核心照護團隊,必要時再由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等3師提供跨團隊支援,從生理、心理到社會面進行全方位的個別化評估與照護,出院後則由個案管理師持續追蹤,協助銜接社區資源,讓長者回到生活中仍感受到支持與尊嚴。
護理長張詩閔分享78歲陳爺爺案例,過去他是合唱團成員,住院後變得沉默寡言、情緒低落,醫護團隊特別安排「音樂療法時光」,播放陳爺爺熟悉的老歌,不久後他眼神開始閃爍光彩,甚至輕輕跟著哼唱,陳爺爺的兒子說,「真的很久沒看到爸爸這麼開心地笑了,讓我們非常感動。」
蘇柏文強調,當失智症患者合併精神症狀,不僅影響本人的生活品質,也讓照顧者身心俱疲,透過住院評估與藥物調整,搭配多元治療活動,有助於穩定病情、重建生活節奏,也期待失智精神病房的友善照護,能分擔照顧者的精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