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衛福部國健署今(19日)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新發癌症人數突破13萬大關,其中,男性10大癌症中,攝護腺癌由第5位上升2個名次,擠進第3位,新增9062人。醫師表示,國內攝護腺癌高達3成診斷時已是晚期,主要與男性健康意識相對低落有關,健康教育需要再強化。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表示,攝護腺癌上升主要與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害怕跑醫院而未及時檢查有關。另外,攝護腺癌本來是西方人好發癌別,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後,罹病人數開始上升;同時患者年齡中位數由76歲往前變成73歲,有年輕化趨勢。
查岱龍指出,攝護腺癌早期10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但晚期會降至2成,而國內晚期診斷占比達3分之1,比美國的3%至5%相比高出不少,主因為台灣男性健康意識較低落,50歲以上出現排尿不適症狀,往往不會視為疾病,反而認為是年紀到了的自然變化,就醫意願就相對不高,需要強化教育。
查岱龍說明,若70歲的男性被診斷為攝護腺癌晚期,雖然接受荷爾蒙治療有助於疾病控制,由健保給付;但需要長期用藥,且可能造成骨質疏鬆,也影響認知能力、心血管功能,並恐轉移至骨骼影響行動,造成出門需要人陪伴、使用特殊交通工具,對自己與家庭生活影響甚鉅。
查岱龍指出,若能夠早期診斷攝護腺癌,可區分惡性度,若為低惡性度未必需要手術或根除性的積極治療,只要追蹤即可,萬一疾病出現進展再調整治療策略;至於中惡性或非常惡性,容易惡化或轉移,則需要積極治療,包含傳統或微創手術、放射線治療、重粒子或質子治療、冷凍治療、海福刀治療等,選項非常多,可視病人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查岱龍建議,若是有攝護腺家族史的男性,45歲以上可定期到醫院檢查,一般男性有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時,也不要視為年齡的自然變化就置之不理,應盡快就醫檢查,以利及早診斷。此外,提醒避免久坐,且應適時適量飲水,夜間不宜喝太多水。
查岱龍也指出,攝護腺癌診斷可透過檢測攝護腺特定抗原(PSA),也可經由肛門指診,或是超音波等其他臨床工具,目前政府尚無篩檢政策,目前醫學會與國健署討論中,但需要再視實證醫學資料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