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願景,希望在2030年降低1/3的癌症死亡,今日行政院也公布擴大篩檢方案,其中針對大腸癌的放寬情況。醫師認為,未來可往「具家族史族群提供大腸鏡檢查」、「通過單一個案尋找同家族罹病風險者」等2方面努力,也希望政府增加的補助費用可以回饋給第一線。
行政院今日公布癌症篩檢公費篩檢措施擴大方案,其中大腸癌預計自現行「50至74歲民眾」,改為「45至74歲」及「40至44歲具家族史民眾」,並將提供給醫療院所的篩檢費用從每案200元提高為每案400元。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國民健康署全國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邱瀚模指出,台灣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在世界名列前茅,不能等世界改變政策規劃才跟進,學會長年來推動大腸癌公費篩檢資格放寬,很高興政府願意就此做出調整,但目前的方案未來仍有可精進之處。
邱瀚模舉例,行政院公布的版本在家族史個案方面還只有提早糞便潛血檢查,但國外會直接採取大腸鏡檢查,另針對具高風險基因突變的大腸癌個案,可以像是「拉粽子」一樣,從單一個案回溯家族中是否有其他潛在患者,這類族群雖只佔大腸癌患者的10%,但年齡多落在30至40歲,是社會重要生產力,未來仍可多加努力。
此外,針對方案中提高支付給醫療院所的篩檢費用,邱瀚模說,對醫院來說,篩檢費用提升、政府願意撥錢是好事,但現在受限於健保點值問題,醫療本業往往是賠錢的,這些政府加碼補助的費用是否能專款專用、真正回饋到第一線,讓進行檢驗的人員有感,是未來需要注意的問題。
邱瀚模也說,面對篩檢資格擴大,台灣的醫療量能一定足夠,只是很多資源與人力浪費在不必要的項目上,有待民眾就醫習慣轉變才能改善,台灣健保支出因為老人需求變多而增加在預期之內,但非必要的醫療行為必須要減少,才能確保量能投入早期篩檢等其他預防措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