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張,用餐倉促、不固定,常吃宵夜,生冷飲食,甚至飽食後馬上入睡,日子久了胃腸蠕動慢,出現胃脹、胸悶、吞酸,最後變成胃食道逆流。民權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李建志指出,中醫對證下藥能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居家保健則宜飲食控制,也可以按摩中脘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來調理脾胃緩解症狀。
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
李建志表示,胃食道逆流是胃和食道間的關卡產生問題,即下食道括約肌張力鬆弛,致使關閉無法完整閉合,胃裡的胃酸或氣體容易往上衝,逆流到食道,食道黏膜不像胃有保護機制(保護膜),能夠防止胃酸的侵蝕,所以即產生心下灼熱感,即俗稱的火燒心,還有其他症狀如胸痛、打嗝、上腹痛、喉頭有異物感、慢性咳嗽、喉嚨發炎等,甚至會影響睡眠,難入睡,更嚴重的是胃酸長期刺激食道黏膜會使細胞變性而誘發食道癌。
內服中藥搭配針灸療程
李建志提到,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的解釋,如胃脘痛、曖氣、呃逆、關格及胸痺等,對應的中醫治法可以從肝郁氣結、痰濕不化、中焦郁熱及胃氣無法和降等病因對證下藥。
他指出,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常以消食導滯、疏肝和胃的方式調整腸胃的蠕動,使用的中藥方劑如柴胡疏肝湯、四逆散、半夏瀉心湯及保和丸,也可以配合針灸療程的治療,針數少,效果快且持續,持續的治療,不要放棄,症狀可以很快得以改善而且效果久不易復發。
胃食道逆流日常注意事項
除了中醫治療外,李建志強調生活習慣、規律運動也很重要,三餐要定時,特別要避免吃太飽,對於辛辣刺激物、燥熱食品、甜食、發酵醃製物、糯米類、鳳梨及牛乳必需加以節制,減少引發胃酸逆流的因子,有空時也可以按壓中脘、內關、足三里穴位,按壓時需按到痠痛為止。
中脘穴:中脘穴是脾胃病的常用穴,可有效緩解胃痛。位置肚臍上正中線4寸,約五橫指處。
內關穴:有助消脹氣,緩和緊張及胃酸上逆。手腕橫紋正中,沿著兩條筋的中間往上2寸(約三手指寬)。
足三里穴: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和補中益氣。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大約四指寬的位置)
李建志呼籲一旦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必須積極治療,以改善不舒服的症狀,並防止出現嚴重的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