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名40歲女性,有B型肝炎,平時都有定期追蹤治療,某日解黑便,暈倒被送醫,經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迴腸黏膜紅腫,疑似黏膜下腫瘤,表面潰瘍約莫1公分。醫師先開立藥物治療,並提醒若再次出血,應安排小腸鏡檢查。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內視鏡室主任詹宜學醫師表示,疑似小腸出血,多和血管異常增生、小腸潰瘍、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有關。
詹宜學在臉書「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分享個案送醫時,血紅素從正常的12降至4,1個月前,她才做過胃腸鏡檢查,一切都很健康。這次住院又再接受一次胃腸鏡,一樣沒發現任何出血點。臨床上,當遇到黑便、血便、貧血時,若已經做過胃鏡、大腸鏡檢查仍還找不到出血原因時,會稱不明原因腸胃道出血。近年來,因為醫療的進步,膠囊內視鏡的發展,已改為疑似小腸出血。
詹宜學指出,疑似小腸出血造成原因包括:血管異常增生,若是洗腎病患、肝功能異常或有心臟疾病患者,這最常造成出血的原因;小腸潰瘍,服用抗凝血藥物、止痛藥(NSAID類);腫瘤;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
詹宜學提醒,一般所謂解血便,可以分成兩種,分別是黑便與血紅色便。前者的黑指得像是柏油路、海苔、頭髮這樣一般黑;後者的紅,就像是流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