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的皮膚除了會出現乾燥搔癢之外,不同的人會合併有不同症狀。雲品中醫診所中醫師王敏穎表示,以中醫觀點來看,異膚可分為溫熱內蘊型、陰虛血燥型、脾虛濕盛型,依不同症狀,治療方式皆不同。此外,除透過辯證治療外,日常也使用中藥膏,內含地榆可減少傷口滲液;黃苓瀉火解毒;椿皮具解毒斂瘡之效。
王敏穎在臉書粉專「雲品中醫診所」發文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通常在嬰幼兒時期就會開始出現,大約有80%的患者是在5歲前發病,臨床狀主要以「慢性皮膚炎」與「搔癢」來表現。由於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容易呈現乾燥、脫屑、皮膚粗糙、色素沉澱以及苔癬化的變化,若因搔抓而引發急性皮膚炎或細菌感染時,同時會出現皮膚傷口,甚則有滲出液造成流湯流水的狀況。
慢性且反覆濕疹超過6個月就是異膚
王敏穎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有多種的名稱。在嬰幼兒發病,稱「胎歛瘡」、「乳癬」、「奶癬」,病因為秉性不耐脾胃運化失職,加上胎火溼熱,外受風濕熱邪,兩者蘊阻肌膚而成;或有好發於四肢彎曲處又稱為「四彎風」,多為懷孕時遺熱於而或秉性不耐、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引發。
王敏穎強調,目前全世界通用的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準包括皮膚搔癢;慢性且反覆的濕疹發作,時間超過6個月;典型皮疹症狀如濕疹和苔蘚化皮膚,嬰幼兒期在臉部和四肢伸側出現濕疹,成人時期則大多好發在四肢屈側;個人或家族病史,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異位性體質。
中醫異膚分3類型
●溫熱內蘊型:常見症狀如皮膚紅疹,搔抓處出現糜爛水泡,搔癢劇烈,身常覺燥熱,疲乏倦怠,或大便黏滯,舌苔黃膩等。處方常以含木通、淡竹葉、生地黃、生甘草等,治宜清熱利濕。
●陰虛血燥型:常見症狀如易有乾燥伴有脫屑的丘疹,搔癢或抓破血痕,長期會出現苔癬化皮膚斑塊,口乾舌燥,舌紅苔少等。處方常以含有當歸、生地黃、山茱萸、石斛等,治宜養血潤燥。
●脾虛濕盛型:常見症狀如皮膚發紅不明顯,丘疹搔抓破皮或滲液,食欲不振、倦怠、大便不成形、舌苔白舌邊有齒痕。處方常以含茯苓、薏仁、白术、蒼术等,治宜健脾去濕。
中藥膏保濕抗發炎
●地榆:涼血止血、瀉火解毒斂瘡,配大黃粉、黃連、冰片用之,可減少傷口滲液,減輕疼痛,促進癒合。
●黃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善清中上焦濕熱,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濕瘡等各種皮膚發炎症狀。
●椿皮:外洗治疥癬搔癢,具解毒斂瘡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