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小黃瓜除豐含維生素A、鐵等營養素外,更能使人體細胞有抗氧化作用,減少腸道致癌機會。但外皮明明是綠色的,為何不叫小綠瓜?對此,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解釋,其實小黃瓜原名叫「花胡瓜」,被叫做小黃瓜有2原因,其一是因小黃瓜在果實幼嫩時採收,凋謝的黃花仍多附著在果實底部,所以以此稱呼。此外,也強調,小黃瓜和大黃瓜是不同品種,小黃瓜長大並不會變成大黃瓜。
北農在臉書粉專「臺北農產」發文表示,小黃瓜長大並不會變成大黃瓜。雖小黃瓜及大黃瓜都是葫蘆科胡瓜屬,但是是不同品種,因此小黃瓜長大後,也只是比較大的小黃瓜,不是俗稱的大黃瓜。
小黃瓜明明是綠色的,為何被稱為小黃瓜?北農表示,除上述原因外,另一說,是相傳古代,因漢人對羯族人稱之為胡人,當時帶有輕蔑之意,規定一律禁止使用「胡」字,所以「胡瓜」這個名字就改稱為「黃瓜」。
另,台灣癌症基金會補充,小黃瓜除含有豐富的鉀鹽,維生素A,糖類B鈣、磷、鐵、硒是人體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外,更有抗氧化劑功能,能使人體細胞有抗氧化作用,並使癌細胞生長緩慢,抑制癌細胞四周血管增生而誘導癌細胞死亡。因有水溶性纖維,在腸中可與其他食物一同腐化(發酵),除吸收有用物質外,可縮短在腸中停留,減少腸道致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