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季節交替是腸胃炎等許多病毒好發期,究竟要怎麼吃會比較快好?營養師李婉萍表示,除非是嚴重腸胃炎到無法進食、每吃必拉的程度,才需要短時間禁食好讓發炎的腸胃休息。否則,在能夠吃喝的狀態下,即便有些不適症狀,建議可採取少量多餐;進食時細嚼慢嚥;補充水分;避開煎、炒、炸等高油烹調;避免生食。
李婉萍在臉書粉專「李婉萍營養師」發文指出,即便有些不適症狀,還是應該盡可能正常飲食,身體才有足夠的體力,受損的腸胃道也才能快快癒合。飲食重點包括:
●採取溫和飲食:選擇補充營養,同時不刺激腸道、低纖維且易於消化的食物。
●澱粉類:已去除麩皮、胚芽的精製穀物和麵粉製品,這時相對是比較好的選項,所以不只有白粥、白吐司能吃,白飯、麵條、饅頭也都可以。
●蛋白質:應注意選擇油脂含量較低的食物,如魚肉、雞胸肉或豆腐。
●牛奶和奶製品:最好不要食用。另外,有些人對少量添加也會出現反應,因此含有牛奶成分的吐司暫時別吃。
●蔬菜類:纖維含量過多的食物會促進腸胃蠕動,恐使腹瀉情况加重,因此蔬菜建議選質地較細嫩的葉菜或瓜類,避免吃纖維較粗的牛蒡、芹菜及蔬菜的莖梗部分。
●水果類:可以吃,但不宜挑選含豐富「非水溶性纖維」的芭樂、綠棗子,或是帶皮的蘋果和葡萄;然而,如果是去皮的蘋果或葡萄,因果肉含有較多水溶性纖維,對腹瀉而言會是不錯的選擇。
●先恢復主食類,再加入蛋白質:初期飲食內容先以米湯或米粥等澱粉類為主,不過純吃澱粉的型態最多維持半天至1天時間就好,之後必須適時加入有助腸胃黏膜建造、修補的蛋白質。
少量多餐、多喝水 降低腸胃負擔
李婉萍表示,除了食物的選擇之外,腸胃炎飲食還要把握以下5個原則:
1.少量多餐:為減輕腸胃負荷且能好好吸收營養,應從吃少量食物開始,再根據症狀的改善情形和食慾來逐漸增加份量。
2.避開煎、炒、炸等高油烹調:帶有高量油脂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腸、影響消化,應盡量採清蒸、水炒、燉煮或汆燙等比較清爽的料理方式。
3.徹底加熱煮熟,避免生食:尤其應小心不宜再吃生菜沙拉,或是溫泉蛋、糖心蛋這一類半熟蛋。
4.進食時細嚼慢嚥:吃任何食物前盡量切成小塊並慢慢咀嚼,充分咬碎咀嚼的動作能增加唾液的分泌、幫助食物分解,降低腸胃負擔。
5.記得補充水分:當病情較嚴重時,嘔吐和腹瀉可能造成脫水現象,需適時攝取水分和電解質。不過,一次喝太多水易產生噁心感,最好小口攝取。若病情比較輕微或症狀好轉,則可以白開水為主。
幼兒腸胃炎 以減少奶量為優先
至於幼兒腸胃炎時,飲食該特別注意什麼?李婉萍強調,針對還在喝奶的嬰幼兒,考量還是需要營養,所以通常不會斷奶。但是奶量可比平常略微減少,視情況再逐次增加。有時當腸胃炎比較嚴重,也會考慮將濃度稀釋,但此方式較不建議,大多會以減少奶量為優先。
而對於年齡較大、平常已吃和大人相同飲食的孩子,假如半天拉肚子次數高達6-8次以上,這時可以先空腹不吃,讓腸胃休息一下。接著依照前面所說的原則於初期少量給予、再逐步恢復成正常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