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年近30歲男子不菸不酒但反覆血便,以為痔瘡不以為意,加上工作忙碌未抽空檢查,有天臉色蒼白、全身無力送急診,血色素僅7點多(男性正常值為13-18g/dL),醫護緊急處置後,安排大腸鏡檢、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大、小腸交界處一團8公分大糜爛物,切片確認為癌症。進一步詢問得知,他因需輪班工作,作息不規律,睡眠品質很差。
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及個人網站發文分享,該男無特殊病史、不菸不酒,原本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為求發展換成輪班制工作,影響生理時鐘運作、睡眠品質不佳,並認為血便與痔瘡有關,其中幾次較為嚴重,醫師建議做大腸鏡檢,仍不聽勸一直沒去。
陳榮堅說,研究指出,75-80%的癌症可透過行為預防,睡眠佔了很重要的因素。亦有研究針對睡眠充足與不足者,進行身體健康狀況分析,發現身體發炎反應不同。因此,若前一晚睡不好,隔天就易全身痠痛不舒服,這時去抽血,也會看到一些異常數字。
該如何區分血便原因是「大腸癌」還是「痔瘡」所致呢?陳榮堅解釋,痔瘡的原理是肛門處下段直腸旁邊的靜脈曲張,當發生物理性刺激時,像是排便時摩擦到,會有血便狀況發生;但若是因大腸癌所造成,除糞便摩擦外,癌變本身的黏膜細胞是脆弱的,不一定需物理性刺激,就會有斷斷續續出血的狀況。
解軟便仍出血 罹癌機率增
若在學理上,想要區分兩者的不同。陳榮堅說明,痔瘡絕大部分是排便時摩擦到而出血;大腸癌則不一定是在排便的過程造成的出血,甚至可能解軟便時仍混著血,這是比較初淺的表徵。
陳榮堅強調,其實痔瘡與大腸癌是2個完全不同且獨立的疾病,也就是說可能同時患有大腸癌及痔瘡,一般不會因病患有痔瘡,就忽略患有大腸癌的可能性。
若偶爾發生一次血便,可能跟飲食有關,像是吃到比較硬的食物刮到腸子造成,這種外傷性的流血大概2-3天會好;但若1個月內反覆出現血便,或連續1週排便都有血,這時就建議尋求專科醫師檢查。
最後,陳榮堅建議,想要預防大腸癌,有2點很重要,包含:「維持良好的腸道環境」與「避免高油脂、高醣飲食」。不良的飲食習慣、抽菸、喝酒,沒有控制好高血脂及糖尿病等,都是會讓腸道環境變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