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國科會推動「台灣胃腸疾病及幽門桿菌臨床試驗合作聯盟」,今(19日)公布學研成果,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與劉志銘、陳介章、陳美志、陳柏岳、方佑仁等醫師共組團隊,針對幽門螺旋桿菌,全球首創抗藥性基因分子檢測技術來引導,療效不亞傳統細菌培養,具備快速、無須培菌、成功與準確度高優點,未來可做其他細菌感染應用典範,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7月封面故事。
國科會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以及消化性潰瘍最重要的致病因子,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以及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早期治療治癒率高達9成,但近年抗藥性比例增加,需相關檢測引導後續精準醫療。
台灣胃腸疾病及幽門桿菌臨床試驗合作聯盟支持下,由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帶領內科部教授劉志銘、醫師陳介章、陳美志,與嘉義基督教醫院主任陳柏岳及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主任方佑仁等,共同組成的多中心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幽門螺旋桿菌的精準治療。
該團隊指出,在2017至2021年期間,透過多中心平台進行臨床試驗,比較使用抗藥性基因分子檢測技術、傳統細菌培養與敏感性測試,是全球首度以臨床試驗證實在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上,運用抗藥性基因分子檢測技術所引導的精準治療,完全不亞於依照傳統細菌培養與敏感性測試所引導的療效。
團隊表示,該試驗共招募了560名未曾接受除菌的幽門桿菌感染者,以及320名多次治療失敗的幽門桿菌感染者。結果顯示在第一線的臨床試驗中,分子檢測引導治療組的除菌率為86%,不亞於藥物敏感檢測引導治療組的除菌率87%。而在第三線的臨床試驗中,分子檢測引導治療組的除菌率為88%,不亞於藥物敏感檢測引導治療組的除菌率87%。
團隊認為,分子檢測技術的優點在於快速、無須培養、檢測成功率高、準確度高、容易推廣等,這次研究可做為其他細菌感染(如結核)應用抗藥性基因檢測引導治療的典範,未來的研究方向包含開發更簡易的檢測技術、使用非侵入性檢體如糞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