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今年我國首例霍亂本土病例,是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他在發病前一天曾吃生魚片、生蠔,之後出現多次水漾腹瀉和上腹絞痛並就醫,檢驗確認感染的是產毒性霍亂弧菌。
疾管署指出,這名病患在上月28日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隔日因持續多次水漾腹瀉及上腹絞痛就醫,經採檢開立口服藥後返家休息。7月3日因糞便培養出疑似菌株而通報,並於7月5日檢驗確認感染產毒性霍亂弧菌(血清型O1-Ogawa),目前個案症狀改善,已無腹瀉情形。
疾管署表示,該名個案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三餐多為外食便當,發病前一天曾食用生魚片及生蠔,共食者1人及同住者3人都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各項疫情防治調查,以釐清可能感染源。
疾管署統計,2019至2022年累積本土病例數分別為0、1、0、2例,年齡分布20多歲至80多歲,都檢出霍亂弧菌血清型O1-Ogawa;最近一起境外移入病例為2017年自菲律賓入境個案。
近期國際霍亂疫情嚴峻,今年迄今累計24國報告霍亂病例,其中非洲東部及南部爆發近年來最大疫情,西亞敘利亞、中美洲海地及多明尼加都有大規模霍亂疫情;此外,東南亞菲律賓也報告逾千例病例。因醫療資源及口服疫苗短缺,WHO表示,全球霍亂傳播風險為非常高。
霍亂是一種急性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潛伏期通常為2至3天,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由於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通常須吃入大量的細菌才會致病,但在胃酸不足或胃部切除過的人或免疫機能較差者,則少量的細菌即可能致病。感染症狀為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
疾管署提醒,由於霍亂弧菌可久存於污水中,一旦生食受汙染水域捕獲的海鮮(特別是甲殼類或貝類),就有可能遭受感染,因此應避免食用生魚片、生蠔或未熟貝類等。此外,食物應充分煮熟,烹調及製備過程也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應飲用煮沸後的水;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置入冰箱保存;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