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菸不酒、還無任何不良嗜好,卻心臟血管嚴重堵塞,小心是膽固醇超標在作怪。中醫師提醒,若想改善高膽固醇,除依症狀治療、控制飲食外,也可透過日常按壓穴位來預防,像是水分、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豐隆、太衝、太溪等穴位。
六福堂中醫診所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高膽固醇是指當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時,會堆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或血管狹窄,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機會。此外,膽固醇超標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大多為體重增加、易疲倦等容易忽略的症狀,對很多人而言,更只是健康報告上一個不起眼的紅字罷了,但往往就是這個不起眼的紅字,最後變成現代人的隱形殺手。
中醫師認為,高膽固醇的主因是,吃下過多油膩、高糖份的食物,傷害了腸胃的機能,導致運化失常,使得多餘養分堆積體內,產生痰濕、痰濁瘀血。以下為導致高膽固醇原因:
●稟賦不足,好逸惡勞:自身的腎臟能量不足,功能不佳,因此無法幫助提升脾胃代謝水濕功能,導致水濕停滯而形成痰;或生性好逸惡勞、多坐少動,致使營養堆積於體內。
●飲食不節,脾胃損傷:飲食不節制或過時肥膩、甜食等,導致過多的高蛋白、高營養物質堆積,來不及轉輸、利用、排泄,進而升高血糖、加深血液濃稠度,轉化為脂肪。
●情致內傷,肝膽失利:過度憂思和鬱怒都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使營養轉輸、利用、排泄障礙,導致營養聚集,變為痰濕,阻滯脈道。
●年老體衰,腎氣不足:年老體虛腎氣不足,無法溫煦脾胃,以致脾胃運化失常,養分滯留血中;當腎水不足以濡養肝臟時,肝臟則無法調整體內氣的循環,血液或水分相對容易停滯,以致生病。
高膽固醇 中醫證型6大類
1.濕熱內蘊:常見於飲食冷熱甜炸素來不加節制者。症狀如頭重身倦、煩躁易怒、口渴口乾、口臭、腹脹、食慾不振、排便不成形且氣味重。若想改善此情形,建議飲食清淡,以原型食物為主,並增加運動量來發汗,以提升腸胃的蠕動加強代謝。
2.脾虛濕盛:常見於冰冷飲食習慣者。症狀如頭重身倦、面色蒼白、健忘、乏力懶言、腹脹、食慾不振、味覺減退、不覺口渴、排便不成形。若想改善此情形,建議多曬太陽,提升運動量,飲食避免冰涼、生冷,少吃甜食。
3.痰濁阻滯:常見於飲食高蛋白、高熱量,並不加節制者。症狀如眩暈頭痛、心胸鬱悶,感覺像被石塊壓著、噁心、食慾不振、腹痛、咳嗽、體型偏胖、反應遲鈍。若想改善此情形,建議適當控制食量,蔬果份量應多餘肉類,並提升運動量,加強代謝減輕負擔。
4.氣滯血瘀:常見於素有心血管系統方面問題、傷科舊疾者。症狀如胸悶、心痛且痛處固定,夜晚症狀加重、頭暈頭痛、頸部肌肉筋脈牽引不舒、四肢發麻。若想改善此情形,建議多熱敷心胸處,也可熱敷或拍打舊傷處,適當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
5.腎精虧虛:常見於先天體質虛弱、後天縱慾、熬夜者。症狀如眩暈頭痛、失眠健忘、脫髮齒搖、耳鳴耳聾、行動遲緩、精神呆鈍、四肢腫脹。若想改善此情形,建議透過中醫調理臟腑平衡和睡眠障礙,多曬太陽,並適度運動來鍛鍊體質。
6.陰虛陽亢:常見於經常晚睡熬夜、本身有高血壓者。症狀如眩暈頭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痠軟、耳鳴目澀、夜間盜汗、四肢發麻。若想改善此情形,建議透過中醫調理臟腑平衡,調整自身生活作息,適當運動,飲食需清淡並多補充綠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