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30歲男子有大腸癌家族史且菸酒均沾,看到大便顏色一下鮮紅、一下暗紅,還有點頭暈,非常緊張,初步檢查無痔瘡但帶有血絲,大腸鏡檢發現橫結腸靠近降結腸處破皮滲血,經排除發炎性或潰瘍性大腸炎,一問之下得知,原來是烏龍一場,患者曾硬吞較大塊的魚骨頭,絕大部分於消化過程後被軟化,但可能有小殘渣刮到腸子而出血
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及個人網站發文指出,很多人看到大便出血就會擔心是否罹患大腸癌。一般若是物理性受傷造成腸道受損,黏膜絕大部分會在24小時內修復,偶爾發現有1、2天血便,不用太緊張,但當大便反覆出血超過1週,建議就醫檢查。
大腸癌仍會有無血便情況
陳榮堅提醒,有些大腸癌造成的貧血不見得一定會有血便,例如右側結腸的腫瘤容易侵犯到血管,影響營養吸收,因此即便沒有血便,糞便顏色都正常,仍會讓患者產生慢性貧血,需要多加留意。
那做過檢查之後就不會生病了嗎?他回應,「檢查跟生病是兩回事!」檢查只是提早發現疾病,可及早治療,但本身沒有任何預防疾病的功能。
另,部分檢查短期內不用一直重複做,例如有個人具大腸癌家族史,上個月才做過大腸鏡檢,最近發現大便出血,詢問要不要再做1次。一般學理上來說,腫瘤從無到有需要3-6個月,臨床會建議,隔半年以上、若真有症狀,萬不得已可重複檢查,以防第1次有東西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