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兒童腹瀉是常見兒科腸胃道疾病之一,尤其季節交替時氣溫不穩、溫差大、陰雨潮濕,易使食物變質發酵或細菌、病毒滋生。食藥署提醒照顧者,急性腹瀉好發於兒童及嬰幼兒,但解稀水便不一定就是腹瀉,需伴隨次數增多、氣味或顏色改變才算數,另需了解引起腹瀉的原因、注意腹瀉飲食與適時就醫、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避免腹瀉情形發生。
了解引起腹瀉原因
最常見的急性腹瀉發生原因是腸胃道受到細菌或病毒(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沙門氏桿菌、阿米巴菌)感染,而造成腸道發炎,此外不新鮮的食物、牛奶或飲食過敏,以及接受抗生素藥品治療也可能導致腹瀉。
腹瀉飲食適時就醫
「注意腹瀉時的飲食,適時就醫治療!」急性腹瀉的首要處置為即時補充水分及預防電解質失衡,以避免脫水。須以清淡飲食為主,避免高油食物及含糖飲料、果汁、茶飲等食物刺激腸胃,造成腹瀉或嘔吐加劇。而市售運動飲料因糖含量高、電解質含量低,一般不能用來代替「口服電解質水溶液」。
如果糞便有血絲、嚴重脫水、持續腹痛併有發燒等症狀未改善則應就醫,切勿擅自服用未經醫師指示之止瀉劑。若需服用藥品,請遵照醫師指示,另外服用數日後,症狀若不見好轉,或更加惡化,也應再儘速就醫。
良好飲食衛生習慣
預防細菌或病毒性腸胃炎,應注意飲食衛生,家長於處理食物前應勤洗手,食物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避免生食、生飲。
如果家中有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家長應特別注意環境消毒,接觸到孩童之嘔吐物或病菌殘餘物,應小心處理,可使用適當稀釋後的漂白水,清潔與消毒被污染的環境,避免交叉感染。
食藥署提醒,針對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等無套膜之病毒,酒精乾洗手效果不佳,應加強用肥皂濕洗手,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