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終止兒童肥胖委員會預估,2025年全球過重或肥胖的嬰幼兒數量將增加到7000萬人,若無提供適當介入措施,肥胖的嬰幼兒在童年、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可能會繼續肥胖。對此,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巫漢盟表示,若家中小孩有肥胖問題,可透過飲食、運動、生活行為如充足睡眠、吃營養早餐及透過藥物治療改善。
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發文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判斷孩子肥胖的方式,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依據,以2歲為分水嶺,2歲以下嬰幼兒若BMI在97.7百分位以上,即為肥胖;2歲以上兒童或青少年,若BMI在95百分位以上時,即為肥胖。
改善兒童肥胖有4招
●飲食:
巫漢盟表示,除最基本的三餐正常飲食外,也須降低高熱量、營養價值低的食物,初期或許有點難,可採逐步減少,例如從全糖飲改成半糖、購買市售餅乾改成自製餅乾,並盡量以天然食物取代零食。
●運動與身體活動:
鼓勵孩子從靜態的活動轉為動態活動。運動強度方面,則建議少量多次且平均分散在1週,才能讓身體適應活動的感覺,進而養成運動習慣。
●生活行為:
為改善肥胖,須從生活開始改變,包括:充足睡眠、吃營養早餐及多吃原型食物等,避免在孩子面前吃零食或拿零食誘惑。
●藥物治療:
巫漢盟分享,今年美國兒科醫學會提出最新的兒童肥胖指引中,針對12歲以上肥胖的青少年(BMI ≥95百分位),建議兒科及其他第一線醫療人員,除給予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的治療外,也應根據藥物的適應症、風險及好處,提供減肥藥物作為輔助。
兒童肥胖5大因素
●經常吃速食及喝含糖飲料:
速食中含有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及反式脂肪,含糖飲中的添加糖大多是精緻糖,易造成體重增加、脂肪堆積等問題。
●經常外食:
經常外食者,若沒慎選食物內容,恐攝取過多熱量,例如1盤炒飯,幾乎是碳水化合物,缺少足夠的蛋白質與纖維質。
●吃飯吃太快:
吃太快可能會導致一天的總熱量攝取增加,因大腦還來不及收到「飽」的訊號,孩子們可能會在餐後又去吃零食,建議孩子吃飯時間至少20分鐘,才能讓大腦產生飽足感。
●靜態活動太多:
巫漢盟提到,現代孩子經常與手機及平板為伍,或太常從事靜態活動,以至於埋下肥胖因子。根據衛福部建議,0至1歲的嬰兒每天應累積30分鐘的活動,如趴、翻身、爬行等;1至6歲的幼兒每日應累積3小時以上的活動,例如跑跳;6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積60分鐘以上的中度至費力活動,包括騎腳踏車、慢跑或球類運動等。
●睡眠不足:
巫漢盟表示,《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指出,2.5至6歲的孩童每天睡不到11小時者,肥胖發生率是每天睡超過11小時者的2.9倍,可見睡眠不足與肥胖為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