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社會超重、肥胖者比率增加,平均體重也往上升。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臓加護病房主任謝安民在臉書「謝醫師開講」表示,社會民眾體重管理(weight management)出問題的原因太多、無法一一羅列,但可約略分析出幾點因素,分別是現代社會營養過剩、家庭影響、胰島素阻抗惡性循環、慢性發炎及飲食推動搞錯重點。
營養從不足變過剩 身體未跟上演化
謝安民表示,從獵人-採集者(hunter-gatherer),一直到畜牧和農業時代,人類糧食的取得和生產演化較緩慢,且常有戰爭、天災,多數民族都有不少面臨飢荒的經驗,時常要面對營養不足的問題。
他指出,二次世界大戰後動亂消退,工業化及農業科學化的結果,糧食生產量比以往多、種類也增加不少。人類從時常面對營養匱乏的問題,迅速演變成營養過剩。身體有一套控制飲食、消化、運用熱量和儲存過剩熱量的機制,但這套機制沒有進化到可以對付比以往豐富很多的現代飲食方式。
家庭影響身材 一代比一代胖
謝安民說明,一家人的體型往往類似,除了遺傳外,也因為相同的飲食和其他生活習慣。在營養過剩的社會,父母的不良飲食習慣對子女身材的影響,自然比營養不足的社會來得大。此外,子女的父母比子女的祖父母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多,這些都是造成一代比一代胖的原因,且現在兒童或青少年超重的比率也在增加。
胰島素阻抗 肥胖惡性循環
謝安民指出,肥胖的人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較低,而胰島素阻抗是促成肥胖的主因。營養過剩加上父母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有些現代社會長大的兒童、年輕人,肥胖、胰島素阻抗的惡性循環開始得早,自然成長後超重和肥胖機率較大。
空氣、食物污染 使發炎機率增加
謝安民表示,慢性發炎是造成肥胖的另一個重要促因,雖無從比較不同世代的人,發炎頻率和嚴重程度。但現代社會中,空氣和食物汙染情況較以前嚴重、飲食過量頻率也較多,過敏和急性病毒感染的病例增多,這些都是已知會造成身體內產生慢性發炎反應的因素,因此慢性發炎可能也是人類越來越胖的原因之一。
低脂、低糖之爭錯重點 為肥胖流行火上加油
謝安民指出,美國在20世紀初,心血管疾病已是死亡原因第1位。1945年總統羅斯福在任上死於腦溢血,加上心臟病流行日益嚴重,美國國會通過「美國心臟健康法案」,投入鉅大經費研究。其中,有2個重大研究指出產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並提到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的重要性。
他表示,從那時起,低脂飲食成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推薦之一,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在1968年達到高峰後,確實逐年降低,但有人注意到,美國肥胖症的發病率在1985年左右才上升,因此開始質疑為何低脂飲食推動多年,民眾卻越來越胖,甚至有人認為是低脂飲食造成肥胖症流行,不少醫師、學者放棄推動低脂而開始主張低糖飲食。
謝安民認為,低糖、低脂之爭錯過了重點。高糖飲食確實會因刺激胰島素分泌而促成肥胖,但過多脂肪食物也會促進發炎反應(有些脂肪特別會引起發炎),且脂肪的熱量密度是糖份的2倍,攝入熱量遠大於消耗將導致肥胖。
他強調,高糖、高脂食物一樣會使人變胖,重要的是不要長期吃進去超過身體消耗的熱量。有些人糖份代謝不良、有些人則是脂肪問題較大,有些人則2者都要忌。但最為重要的是,只吃進身體可以承受份量之內的營養素即可,包括糖、脂肪和蛋白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