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健康網》孩子「惦惦」是不想表達? 專家:應將情境連結語言

2023/03/02 20:35

專家指出,孩子會透過肢體、聲音、眼神展現溝通意圖,可觀察孩子的動機並給予語言示範,將話語與當下情境連結,藉機加強孩子口語表達動機;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不表達是不是沒有溝通動機、不想說話?​語言治療師葉俊亞、簡彣如指出,孩子雖然不說話,但會透過肢體、聲音、眼神展現自己的想法,家長可觀察孩子的動機並給予語言示範,將話語與當下情境連結,藉機加強孩子口語表達動機。

​葉俊亞、簡彣如在臉書粉專「BaeGo培果教育」發文表示,孩子的溝通意圖可大致分為9種:

1.尋求注意。

2.抗議、拒絕。

3.表達需求。

4.表情緒或狀態。

5.招呼、社交。

6.告知、報導。

7.回應問題。

8.詢問問題。

9.描述或分享。

葉俊亞、簡彣如指出,排序順位越前面的溝通意圖通常越基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已發展出來,尚未出現口語的孩子,雖然沒有「直接說出口」,但也會透過行為、聲音或眼神,展現自己的溝通意圖:

●尋求注意:尖叫引起大人注意。

●抗議、拒絕:給寶寶不想要的東西時,會把頭撇掉或用手推開。

●表達需求:指著自己想要的物品,或伸手表示要抱抱。

●表情緒或狀態:覺得冷了、餓了會大哭。

●招呼、社交:要走的時候會揮揮手表示掰掰。

圖1:孩子溝通意圖。(圖擷取自臉書粉專「BaeGo培果教育」)

葉俊亞、簡彣如表示,家長可參考圖表(圖1),看孩子有沒有出現溝通意圖,以及所能表示的溝通意圖大概有哪些,並在這些意圖出現時,適時搭配語言以促使孩子使用口語表達。

葉俊亞、簡彣如舉例,假如孩子用手推開東西表示不想要時,家長可以一邊說「喔噢,不要!不想要!」然後邊把東西移走,久而久之孩子便會瞭解,講出「不要」會比伸手費勁推更方便有效,進而加強使用語言表達的動機。

此外,若家長把東西擺得較高,孩子想拿但拿不到,因此拼命拉著大人時,葉俊亞、簡彣如表示,家長可在旁示範「幫忙,幫忙拿!」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知道這時可以怎麼用口語尋求協助。

葉俊亞、簡彣如表示,希望孩子說出口的話語,不用特地先講「你說…」,直接給予示範即可,把握口語輸入的時機,讓孩子能有效地將語言與當下發生的行為連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