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52歲台商盧先生過去有飯後胸悶痛、心悸病史,3年前因地震過度驚嚇又引發此病症,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肌缺血與竇性心律不整,心臟科醫師診斷是冠心病合併心律不整,服西藥後身體感到不適,改到奇美醫院看中醫,經中藥處方服用1週後飯後胸悶痛、心悸有明顯改善,準備往返兩岸工作。
奇美醫院中醫部長許堯欽指出,患者的工作壓力大,不明原因恐慌、焦慮緊張,胸悶憋氣呼吸不順,脈沉弦,中醫辨證是「肝氣鬱結,氣機不暢」,飯後容易發作胸悶痛心悸,後背痛引前胸,是不穩定性心絞痛。醫師開立中藥處方外,另叮囑若服藥後胸痛未改善,則宜盡快到心臟科詳細檢查處置。
許堯欽表示,中醫透過體質辨證與辨病,運用清熱化痰、疏肝理氣與養血活血的中藥做治療,順利改善病人的腸胃功能障礙與不穩定性的心絞痛,病人的焦慮恐慌與失眠也隨之改善,血壓與血脂肪也順利下降,對於提升病人體能與穩定身心狀態有積極正向的作用。
許堯欽說,心律不整是常見的臨床問題,導致心律不整的原因,除了心臟本身疾病(缺血性、高血壓性、風濕性、心瓣膜脫垂狹窄、心臟神經傳導阻滯、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等)之外;精神情緒的障礙也常是心律不整的重要導火線,如焦慮、憂鬱、恐慌、躁鬱、自律神經失調等等。醫師在診療心律不整病人時,經常要思考如何阻斷這樣的因果關係,防止心律不整的反覆發作。
許醫師說明,心律不整合併精神情緒障礙是多器官多標的治療,需要心臟及精神情緒兼顧。中醫以「調和臟腑平衡」的方式,調和肝(自律神經系統)、脾(腸胃消化營養系統)、腎(荷爾蒙內分泌系統)與心臟(大腦與心血管系統)的平衡,清除人體的痰熱(發炎)與瘀阻(血栓),常能有效穩定人體的能量與氣血循環,加速臟腑平衡的達成,兼顧身體與心理。有高達7成的病人,經過中醫藥耐心的調理,病情穩定,順利遠離心律不整與精神情緒障礙的恐懼。
他認為,西醫運用安神鎮靜與舒解的藥物控制,可以適當運用在急性期,有助減少病人因精神情緒失控造成的傷害。中醫則是以「調和心肝脾腎平衡」的方式,從體質的源頭進行根本處理,符合全人醫療的精神,提供醫病雙方安全而有效的治療選擇。病人願不願意說出真心話?能否從導致精神情緒障礙的生活型態與問題中走出來?正面積極的配合健康生活與運動養生習慣,往往是身心疾病療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