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80歲老翁經常暈眩,照超音波發現左側頸總動脈內有粥狀動脈硬化,且有血栓漂浮物,X光顯示第4、5、6節頸椎椎間盤嚴重狹窄、椎體變形。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曾秉濤指出,若懷疑內耳裡耳石脫落導致暈眩,進而自做耳石復位術,恐引起併發症致使越做越暈,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陳建志、曾秉濤表示,暈眩門診經常遇到姿態性暈眩者,一轉頭或改變姿勢,眼前景物會旋轉或扭動,持續數秒到數分鐘。有的久久發作1次,有的卻1天發作多次,躺下、平躺翻身或坐起就更暈,以致睡前、睡醒都煎熬。
自做耳石復位術 併發症讓你越做越暈
陳建志、曾秉濤指出,有些民眾被暈眩困擾,上網查詢後誤以為是「耳石脫落症」,為節省就醫時間及金錢而購買止暈成藥,或搜尋耳石復位術,企圖模仿以自救,卻可能衍生7大併發症,導致愈做愈暈:
●耳石到處散落或黏著:未經專業訓練自行進行復位術,恐錯把耳石轉到其它半規管,或黏著於半規管根部壺腹內的頂帽上,甚至使橢圓囊內耳石斑上的耳石發生紊亂,散亂於耳石膠內,變成持續性暈眩。
●上半規管裂症候群:慢性顳骨發炎或骨質疏鬆,使上半規管之上方骨性外殼變薄,若粗暴轉動頭部,劇烈的內淋巴液流動,會使該處破裂,發生劇烈暈眩。
●頸椎關節脫臼或肌肉拉傷:頸部轉動角度過大,可能導致椎間盤破裂、關節脫臼或肌肉拉傷,產生劇痛。
●陣發性前庭症候群:前下小腦動脈或基底動脈扭曲,反覆轉動頭部或改變身體姿勢,只會加重動脈搏動,不斷拍打一側聽神經或前庭神經核,不僅加重暈眩,還會出現宛如打字機節奏般「噠、噠、噠」的耳鳴聲。
●腦中風:若基底動脈發生狹窄,或椎動脈先天性發育不良、管腔狹小,轉頭過度恐致腦幹中風。若頸動脈內有粥狀動脈硬化斑塊,一旦剝落恐致大腦中風。
●腦出血:患者曾因頭部外傷產生動脈瘤,轉動頭部或改變姿勢恐致破裂,進而引發腦出血。
●心臟休克:若內頸動脈與海棉靜脈間有瘻管,大量動脈血灌進靜脈竇產生靜脈瘤,劇烈的耳石復位術使靜脈瘤壓迫眼眶,產生眼心反射、降低心律,恐致休克。
暈眩應盡早就醫 對症治療
陳建志、曾秉濤提醒,治癒暈眩應先確認成因,若是半規管耳石沉積症或頂帽耳石黏著症,醫師會根據眼震方向找出問題出在哪支半規管。為避免風險,復位前應先安排檢查,復位時則應小心謹慎。
陳建志、曾秉濤說明,通常會從超音波、X光或核磁共振、電腦斷層3面向診斷成因,再進行治療:
●超音波:若發現椎基底動脈狹窄,或粥狀動脈硬化,會先處方抗血小板劑或二十碳五烯酸,再安排復位。
●X光、核磁共振:若X光發現頸椎椎間盤狹窄或側彎,或核磁共振發現椎基底動脈扭曲,復位時會避免扭動患者頭部。
●電腦斷層:若發現上半規管上方骨性外殼過薄,復位時會放慢速度。若有動脈瘤或靜脈瘤,務必先進行血管成形術。
陳建志、曾秉濤表示,網路上的影片只是讓民眾認識此醫療行為,接受治療時可以放心把自己交給醫師,而非存疑畏懼。暈眩者應就醫治療才能早日擺脫病痛,而非長期盲目服用止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