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健康網》顛覆傳統觀念! 研究:會痛的復健效果更好

2022/08/01 20:33

血管栓塞患者進行運動時,若達到有疼痛的程度,效果比復健時不痛的患者更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般人復健時,可能會選擇在不痛的範圍內復健,但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一項新研究發現,對周邊動脈疾病(PAD)患者來說,在醫療人員的輔助下,讓復健強度提高到會產生疼痛感,對運動功能及症狀的改善會更顯著,他認為,這研究顛覆了傳統觀念,因為一般情況下,一旦患者疼痛,就會建議患者適度休息。

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在臉書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分享,周邊動脈疾病是因爲肢體的血管阻塞,導致足部或是小腿的血液供應不良,產生疼痛、冰冷和無力的情況,許多患者因此不良於行,甚至造成組織壞死而需要截肢。

周邊動脈疾病的典型症狀是走路的時候會腳痛,患者通常不敢多做活動,劉中平指出,他也會擔心走路引發的疼痛是否會讓患者的組織缺氧更嚴重,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而目前的主要治療是用藥通暢血管、控制血脂肪和血糖、以及手術的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反覆發作,難以根治。

研究顯示,若在醫療人員輔助下運動,雖然剛開始會相當痛苦和困難,但3-6個月後,可以讓行走功能進步。美國心臟學會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血管栓塞患者進行運動時,若達到有疼痛的程度,相較於輕鬆地走路,有缺氧性疼痛感的運動對於下肢的運動功能和症狀都會有更顯著的改善。

研究參與者在醫療人員的指導下,於家中每週進行5次,每次最多50分鐘的行走運動,一組患者行走的速度必須要達到肢體會疼痛的程度,另一組患者的運動則不需要有任何不舒服。半年後,運動強度達到會疼痛程度的患者下肢行走能力比起只有進行輕鬆運動的患者有明顯的改善。

劉中平強調,這顛覆他自身的傳統觀念,長期以來,醫護人員對於患者走路會疼痛的情況,都會請患者適當休息,不要逞強,但目前研究人員認為,加強運動可以刺激粒腺體的活性,以提高細胞的能量,並且可以促進肌肉內血管再生。

劉中平也推薦周邊動脈疾病患者進行「行走運動」,並分享6個步驟,幫助患者們改善運動功能:

●熱身: 伸展您的大腿和小腿10-20秒。

●啟動: 開始行走,加速到有點輕度到中度的疼痛。

●休息: 行走5分鐘之後休息。

●重複: 沒有疼痛感後再繼續行走5分鐘。

●冷卻: 完成幾次的運動循環後,進行5分鐘的緩慢走動,慢慢地停止下來。

●目標: 前2個月慢慢增加到30分鐘,2個月後,整個運動時間達50分鐘,每週五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