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書昱/新北報導〕一名65歲的蕭女士在某天早晨發生關節僵硬就醫,檢查後發現膝蓋、手部有退化性關節炎,再抽驗血糖、血壓、骨密度等檢查後,確診患有骨質疏鬆症。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蕭朝陽說,根據統計,50歲以上國人男性有4分之1、女性有3分之1罹患骨鬆,這項疾病更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由於沒有症狀,往往骨折後才發現早已纏身。
蕭朝陽說,骨質疏鬆症代表骨頭的密度與品質不好,容易發生骨折,骨折部位可能發生於髖關節、脊椎、前臂、肱骨等處,一旦發生骨折就進而大幅降低生活品質,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
他說,通常40到50歲以上的民眾,問診時可藉由病史、身體檢查及標準化問卷工具評估骨折風險,而骨密度檢查是骨折風險評估的一個環節,一旦骨密度檢查結果符合骨質疏鬆症,代表的是未來十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機率大於20%,髖關節骨折機率大於3%,則會建議使用骨質疏鬆藥物來預防骨折。
此外,由於停經後女性、女性大於65歲,男性大於70歲、特殊疾病及有家族骨折病史等,都是骨質疏鬆症的好發族群,所以通常建議做骨密度檢查。
骨質疏鬆在飲食上的預防,土城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鈺珊指出,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是防治骨質疏鬆症最基本的步驟,台灣對於50歲以上成人的鈣質與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分別為1000毫克的鈣與15微克的維生素D,治療骨鬆之病人可增至每日1200毫克的鈣與20微克的維生素D。
另一方面,蕭朝陽也提醒,病患在使用骨鬆藥物前,建議至牙科就診,先將預後不好的牙齒處理,或者植牙、拔牙傷口處理過後,待傷口癒合,再使用骨鬆藥物會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