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思培/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間出入各場所都要量體溫,大家發燒都格外小心。一位6歲小妹妹某日晚上體溫高達38.5度且反覆發燒不退。求診還發現臉部頸部泛紅、地圖舌、下肢輕微水腫。醫師安排流感快篩為陰性,檢查發現是非典型川崎氏症。
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說,川崎氏症主要以血管炎表現,可能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對日後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病有威脅,容易有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塞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典型川崎氏症好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兩歲以下就占了50%。
目前川崎氏症診斷要靠臨床症狀,患者除有超過5天高燒,診斷要件還包括嘴唇乾裂;出現紅斑、草莓舌、口腔及咽部發紅充血;雙側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皮疹,包括斑丘疹、瀰漫性紅皮病、或多型性紅疹;急性期手腳出現紅腫,或在亞急性期出現四肢指(趾)甲末端脫皮;頸部淋巴結病變(單側且直徑≥1.5公分)等。
潘俊伸說,近來發現許多疑似川崎氏症,卻無法完全符合診斷條件者,稱為非典型川崎氏症,約占全部川崎氏症15%。非典型川崎氏症症狀較難捉摸,臨床上要配合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和CRP發炎指數等輔助性診斷指標,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確認。由於非典型川崎氏症症狀與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狀類似,被診斷時間通常會比較慢,常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情形比典型川崎氏症嚴重。
川崎氏症治療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若早期給予免疫球蛋白,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約5%;若未給予免疫球蛋白,發生機率可高達20%至25%,要早期診斷及治療。對避免發生合併症有很大的助益。川崎氏症恢復期間常有血小板增高情形,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可降低血小板、預防血栓的發生,建議至少服用2個月。
潘俊伸提醒,兒童發燒的原因很多,若家中幼兒發燒不斷、皮膚陸續出現紅斑、紅疹、腫脹等症狀,即使溫度稍退也不能掉以輕心,要當心是非典型川崎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