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紅斑狼瘡致病機轉 國衛院領先全球首次揭密

2021/11/08 12:36

國衛院與相關研究團隊發表全身性紅斑狼瘡研究新發現。(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今日發表全球首次解開蛋白激酶GLK (又名MAP4K3)基因變異,是全身性紅斑狼瘡(SLE)致病關鍵,可望經由基因檢測定期追蹤相關基因變異的民眾,有助及早確診、及時治療,目前已開發Q-PCR檢測套組,正在申請專利中,預計最快2年後有機會實際應用在臨床上。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顏正賢表示,SLE為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異常活化而攻擊正常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由於症狀不典型,早期診斷困難,嚴重可能全身所有器官、系統都會被侵犯。

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助研究員莊懷佳表示,目前國內大約有23978名SLE患者,需要終身用藥,但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劑,可用藥物不多,即使有新藥,也非常昂貴,對於經濟負擔很大。

莊懷佳指出,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譚澤華團隊已於2011年首度發現調控發炎反應的蛋白激酶GLK是SLE的致病關鍵,後續證實GLK過量表現在SLE患者的T淋巴細胞,進而誘發IL-17A細胞激素大量產生,造成SLE,但GLK過量表現於SLE患者的成因,多年來懸而未解。

為釐清GLK過量表現在SLE患者的T淋巴細胞原因,莊懷佳指出,國衛院歷經至少10年找尋答案,蒐集台中榮總及高醫附醫SLE患者、患者家屬與健康者的血液樣本,共計431例,再萃取基因進行深度次世代基因定序,結果發現高達39.2%的SLE患者帶有GLK體細胞性基因變異或遺傳性基因變異,這些基因變異造成GLK的mRNA或蛋白質過度增量,進而誘發IL-17A細胞激素大量產生,是導致SLE的源頭。

此外,研究團隊並發現,過去被科學界認為不具功能的假基因MKRN4,實為帶有重要功能的泛素酶,正常會協助將GLK降解而減量,但當GLK發生基因變異時,則會造成無法順利降解,也是GLK在T淋巴細胞過量表現,誘發IL-17A細胞激素大量產生,導致SLE的原因。

此項研究已在今年10月發表於全球知名、風濕病醫學領域研究型第一名的期刊《風濕病年鑑》(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醫師洪維廷指出,SLE患者以女性、20至40歲族群為主,症狀會多方面表現,包含發燒、關節痛、皮膚紅疹,從發病到確診可能需要至少2年的時間,往往疾病已嚴重化,但此次國衛院研究發現有助於藉由基因檢測定期追蹤帶有GLK基因變異的民眾,提早在輕症時即診斷,以利及早治療。

莊懷佳表示,目前已開發GLK基因變異的Q-PCR檢測套組,正在申請專利中,預計最快2年後有機會實際應用在臨床上。

譚澤華指出,GLK為多種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治療標靶,因此也可望推廣到其他過敏性疾病、兒少免疫疾病,或是癌症復發、移轉等相關應用,目前也已發現GLK小分子抑制劑,並完成動物試驗,只要經費到位,就可進入臨床試驗,有機會成為治療解方。

國衛院與相關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全身性紅斑狼瘡致病機轉細節。(國衛院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