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長輩心臟亂跳勿輕忽 醫師:血栓性中風率高

2021/06/09 15:07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漢仲提醒民眾心房顫動可能引發血栓性中風。(圖: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73歲婦人有頭暈、胸悶、無力症狀,到郭綜合醫院急診,醫師指第1張心電圖為心房顫動、急性心肌梗塞。但做心導管與血管內超音波卻沒有典型的血脂斑塊剝離現象,判斷為心房顫動血栓引發心肌梗塞,經以心導管介入處理後,患者病況逐漸恢復。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漢仲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在台灣約有1%盛行率且隨年紀增長、發生率也增加,平均年齡為70歲,臨床上病人可以毫無症狀到一些非特異的症狀,如心悸、頭暈、走路會喘、覺得心臟無力、倦怠等,因此有許多人是意外診斷出心臟脈動不正常,才由心電圖確診。

徐漢仲表示,長期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衰竭,心血液輸出量減低,病人活動會喘、端坐呼吸,另會有血栓形成(常見於左心耳),造成血栓性中風約佔總體中風的15%。而許多不明原因的中風,推測是與心律不整相關。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比沒有此病症者發生心衰竭機率增加到3倍、中風增加為5倍,整體死亡率增加2倍。早期診斷治療、預防中風很重要。

早期診斷,除高風險患者每次回診醫師聽診,有懷疑可用心電圖做診斷,目前台灣有的蘋果手錶有機型可用來監測心電圖,但仍需專業醫師判斷才能提升準確度。徐醫師說,心房顫動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積分與1年中風機率有關,目前建議只要大於1分,應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治療。

徐漢仲說明,但傳統口服抗凝血劑限制很多,包括多重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效果很難穩定與治療範圍窄縮,需不時抽血監測與調整藥量,一旦出現腦出血,死亡率高達50%以上。而新式口服抗凝血劑,藥物使用較少、幾乎沒有食物交互作用,效果穩定,不需常抽血監測與調整藥量,作用快、代謝也快,即使出血也多容易止血,腦出血率比傳統藥減少一半以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