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若一個人想要什麼東西,那是因為喜歡,但是科學家現在正在質疑這個想法,並指出「想要」不等於「喜歡」,同時也針對成癮這件事提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
據《BBC》報導,多年來,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總認為,「喜歡」和「想要」之間沒有真正的區別。「喜歡」和「想要」被視為同義詞,當一個人想在早晨來杯咖啡,不就表示「喜歡」喝咖啡嗎?
除此之外,大部份學者也相信人類大腦中的多巴胺能控制一個人的「喜歡」和「想要」,許多證據表明多巴胺對於愉悅至關重要。
例如像人類一樣喜歡含糖東西的老鼠,若移除老鼠腦部的多巴胺系統,牠就不再主動去找甜食來吃了。因此「切斷多巴胺就等於阻斷愉悅感」的假設,總會被廣泛接受。
多巴胺只控制「想要」這件事?
但密歇根大學生物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貝里奇(Kent Berridge)找到了另一種方法來研究多巴胺與愉悅感之間的聯繫,他從老鼠的大腦中除去多巴胺後,再餵給老鼠一種含糖的物質。
令他驚訝的是,老鼠們仍舊喜歡這種味道,愉悅感還是存在。發生什麼了?為什麼老鼠仍然喜歡牠們似乎不再想要的食物?
這讓他提出一個連自己不太敢相信的大膽假設:會不會在我們人類的頭腦裡,「喜歡」和「想要」是由不同系統控制的?而多巴胺是否有可能不影響愉悅這件事,而是影響想不想要這件事?這些年來學界一直對上述抱持懷疑態度,但現在貝里奇的論點基本上已經被接受。
當起床看到咖啡機,是多巴胺讓我們「想要」去泡一杯咖啡,這微妙的物質驅動誘因,增加人類飢餓時想吃東西、無聊時想抽菸的意圖。
明明感覺不到開心,卻停不下來
特別的是,在另一項實驗中,其結果顛覆了學界關於慾望和動機的認知。貝里奇在老鼠籠子上貼了一根金屬棍,碰到它時會產生輕微的電擊。一隻正常的老鼠經過幾次觸摸後,就會學乖遠離棍棒。
但是多巴胺系統經過刺激的老鼠,反而會不斷接近金屬棍、嗅它、觸摸它。即使在受到電擊,過個5到10分鐘又會一次次地返回。如此就證明了,多巴胺系統操控的是「想要」而不是「喜歡」。
這項實驗結果解釋了人類為何對於毒品、酒精、賭博、食物會停不下來。也能說明咖啡成癮者為何同時想要且喜歡早上喝咖啡,但是到了下午又會因為咖啡的苦澀而不開心。
貝里奇指出,對於成癮者來說,「想要」和「喜歡」其實脫勾了,且「想要」比「喜歡」更根本。成癮者由於多巴胺系統特別敏銳,因此即使那些行為已重複多次,並無法帶來愉悅,但他們仍然會不斷喝下苦掉的咖啡或是施用不再帶來愉悅的毒品。
目前科學家們正嘗試抑制成癮大鼠的這種多巴胺的敏感性,未來希望能擴及到人類身上,造福成癮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