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笑顏女王」日本女星竹內結子日前家中身亡,享年40歲,留下去年新婚的丈夫和兩個兒子,第二個兒子才8個月大,外界推測可能是產後憂鬱症所致;對此,婦產科醫師說,儘管時代進步,但社會上對憂鬱症污名化、尤其對產後憂鬱症的不解仍根深蒂固,這樣的誤解是阻擋產後媽媽就醫的關鍵,不敢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
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在臉書「烏烏醫師」發文指出,產後憂鬱的主因是產後雌激素驟降,使得有些媽媽會因此情緒不穩定,易哭、易自我責怪,再加上育兒壓力、睡眠不足、身體的變化如漏尿、肚子鬆垮、妊娠紋、膝蓋痛等,都可能變成引爆產後憂鬱的導火線。
烏恩慈說,在古早時代,社會利用月子禁忌來壓抑媽媽情緒, 比如恐嚇媽媽坐月子不能哭,不然老了眼睛會壞掉等一堆月子的繁文縟節,讓媽媽疲於適應生理上不適與生活上的不便,來轉移心理上的不舒服。現在資訊流通,這些迷思已漸漸破除,但社會上對憂鬱症污名化、尤其對產後憂鬱症的不解仍根深蒂固。竹內結子新聞下的留言,不乏有人訝異於「生孩子不是開心幸福的事情,怎麼還會不知足?」也竟有人指責女星的行為是狠心、不負責、不幫孩子著想。
烏恩慈指出,這樣的誤解是阻擋產後媽媽就醫的關鍵,不敢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媽媽其實會回頭向最信任的產檢醫師求助,只可惜受過度專科化的影響,大部分產科醫師對憂鬱症既無警覺也無概念。這些因素加總在一起,是預防產後憂鬱加劇甚至導致產婦輕生的破口。
烏恩慈建議,國家在提高生育率不應只淪為口號,應把注意力集中在維護孕產婦職場勞權、育兒配套、公托等實質政策上。就婦產科醫師而言,事前的衛教最重要。過往的產科照護大多聚焦於胎兒,忽略了媽媽身心靈的改變。很多人不知道親餵可能遠比自然生產疼痛,產後也可能會因骨盆底肌鬆弛持續漏尿、因鬆弛素讓膝蓋酸軟無力。這些變化若能在產前就讓媽媽充分理解,當不適發生,媽媽才不會驚慌失措。當發現媽媽疑似產後憂鬱傾向時,婦產科醫師應不怕麻煩積極轉介心理諮商。婦產科和精神科醫學會也應多針對此議題開研討論,倡議交流。
烏恩慈強調,最重要的是,做丈夫的除了在產前和媽媽一起了解孕期的變化、在產後一起面對育兒的艱辛學習如何當家長外,也不要忘了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配偶多溝通、多協調。當長輩或外人過度關心、情緒勒索時能適時擋在第一線,在誰請育嬰假時這項議題上,能採用更開放更平等的態度去面對,和伴侶一起度過這個幸福卻有艱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