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國人的飲食有偏高油、高鹽、高油脂的趨勢,民眾常有迷思認為捐血可以增加新陳代謝,降低血脂肪;對此,國健署指出,捐血500毫升內含脂肪約只有1公克,非僅靠捐血就可以降低血脂指數。
國健署表示,以一位65公斤的人,總血量5000毫升為例,捐血500毫升的話,所減少的十分之一的血量,內含脂肪約只有1公克,況且新生的血液中仍然會從身體各處組織帶出血脂成分,所以並非僅靠捐血就可以降低10%血脂指數。
患者輸用「脂血」有血管阻塞風險
國健署說,如果捐血人本身血脂肪過高,捐出來的脂血(又稱乳糜血)所製備的血品可能面臨廢棄不用或需特殊處理,患者輸用也有血管阻塞之風險。
台灣血液基金會建議,於用餐後最好間隔2個小時再行捐血;因為用餐後約30分鐘內,人體血液中的脂肪乳糜微粒會上升至相對高點後再緩慢降低。但若是攝取富含油脂的食物後,則最好間隔4小時後或隔天再行捐血。如果是日常飲食清淡而捐血後仍發現有脂血現象時,則建議捐血人至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以了解是否為體內生理代謝異常所導致的。
國健署提醒,降血脂的根本之道,還是從飲食少油少糖與適當增加運動量著手,必要時配合醫師建議與處方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