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孤獨和空虛到至今仍被視為是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嚴重威脅,尤其是當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之際,各國不得不實行居家隔離禁令與邊境管制措施,雖旨在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卻也大大增加了許多人的孤獨感與低潮情緒。近期更有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就被迫經歷社交孤立,恐怕會影響他們成年後的社交能力。
據《每日科學》(Sciencedaily)報導,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一支研究團隊在一項老鼠試驗中,將一組斷奶2週的雄性幼鼠進行隔離;直到成年後,才將它們放回鼠群中,藉此觀察它們在陌生環境下的社交狀態;結果發現,這些對照組老鼠竟然都出現明顯的社交障礙。
研究人員對此指出,額葉是大腦中專門協助與執行與調節社交行為的關鍵區域,但是太早經歷社交隔離,將會使包含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的前額葉皮質內的神經元活躍性大幅減低,同時提高其他神經元的抑制性;長期下來,恐怕會出現社交能力缺陷的迴路機制,造成日後的社交障礙。
雖然當前科學界對腦部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了解甚少,但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員小野森下(Hirofumi Morishita)仍表示,「若未來能順利透過光遺傳學之類的高端科技來刺激成年人的前額葉並傳導至丘腦區域,或許我們就能夠改善他們在年輕時因隔離與孤立所造成的社交障礙。」
目前該研究已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