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長期輸血成「鋼鐵人」 體內鐵量是正常人7倍

2019/05/23 18:32

70歲的王媽媽檢查發現血清鐵蛋白濃度一度高達2183ng/mL,為正常值7倍,原來是長期輸血導致體內鐵沉積成「鋼鐵人」。圖為捐血示意圖。(資料照,記者吳亮儀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70歲的王媽媽2014年因血紅素過低求診,確診骨髓分化不良性貧血而開始「輸血人生」,但某次檢查發現血清鐵蛋白濃度1800ng/mL(毫微克/毫升),更一度高達2183ng/mL,為正常值7倍,原來是長期輸血導致體內鐵沉積成「鋼鐵人」,若未理會恐危及生命,所幸經服用排鐵藥物獲得控制。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盧孟佑表示,「鐵」是身體中的重要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等症狀,但在體內堆積過多,也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

盧孟佑指出,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均需要長期輸血,大約每2週或是每1、2個月接受一次輸血,導致血液中的鐵會逐漸沉積於患者體內,未能及時排出就可能出現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症狀,或是併發心臟衰竭、心肌症、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與癌症發生率。

台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指出,一袋紅血球濃厚液約150mL(毫升)、含有200毫克的鐵,若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出現鐵沉積風險也將提高,建議長期定期接受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以利及時治療,目前市面上有針劑與口服兩種類型的排鐵藥物,經醫師評估使用後,有利於降低鐵沉積併發症風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