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23 16:43

    手術全身麻醉擔心醒不過來? 麻醉深度監測減少風險及併發症

    台南市78歲的阿琪(化名)阿嬤,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日前因下背痛、雙腿會麻到院就醫,經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神經,需全身麻醉以進行腰椎椎弓切除手術放置椎間體護架,但阿嬤和家屬對術中術後風險感到不安焦慮,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麻醉深度監測」,精準調控麻醉藥物外,也避免手術中因麻醉藥物抑制作用而

  • 2024-04-22 05:30

    85歲慢性病翁反覆昏倒 心室性頻脈作祟

    1名85歲老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史,長期服用降血糖和降高血壓用藥。最近有好幾次無故在家昏倒,過一陣子又醒了,卻找不出原因。前來門診就醫時,我先確認是否與降血糖藥與降血壓藥有關,經鑑別診斷排除這些可能性。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律不整引起的,然而他每次就診時,都是清醒的,且心跳正常,心電圖也無異

  • 2024-04-21 15:19

    健康網》膝蓋痛背後原因多! 醫:尤其「這」恐引腎病變、高血壓

    葉立斌/核稿編輯不少人都有過膝蓋痛的經驗,可能是跌到撞傷、天氣變化等,但其實膝蓋痛不一定是關節退化;對此,台中光田醫院骨科嚴可倫主治醫師表示,運動時過度使用膝蓋、韌帶肌腱軟骨損傷、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肌少症等都可能是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其中痛風是一種急性關節炎,建議不要攝取過多糖分、飲酒,若沒控制好恐

  • 2024-04-19 09:50

    壯年男未遵醫囑亂服精神藥物 血壓破2百腦中風

    台中一名近40歲的男子,日前在家中被家人發現,他說話口齒不清,右側身體無力,緊急送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治療,發現他血壓竟然飆破2百,經過醫師詳細檢查,發現他左側大腦頂葉血管阻塞,送進加護病房治療,醫師推斷,患者平時在其他診所服用精神藥物,沒有依照醫囑,過量服用導致血壓急遽飆高,治療後已經出院。

  • 2024-04-19 05:30

    《健康充電站》健康講座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於4月20日下午1時至4時30分,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室(台北市徐州路2號4樓)舉辦健康講座。北醫附醫婦產科主治醫師黃琬珺主講「更年期保健與常見婦科疾病防治」、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彥鈞主講「掌握腸道健康!專家解析大腸直腸癌」、台北市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主講「常見耳鼻喉

  • 2024-04-18 14:22

    男罹罕病「牙齦纖維瘤」 牙齒全被包覆滿口爛牙難進食

    高雄48歲楊先生罹患罕見的遺傳性牙齦纖維瘤,10幾歲時曾做了2次增生牙齦切除手術,但術後牙肉再度長出而不願再治療,20多年後,腫瘤幾乎完全包覆牙齒,不僅咀嚼困難,也因清潔不易牙齒蛀到只剩10顆,近期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接受電燒和雷射牙齦切除手術,才又有機會「露牙」吃東西。

  • 2024-04-18 10:46

    健康網》春季慎防高血壓 中醫推2茶飲 降血壓、血糖

    沈莉馨/核稿編輯春季氣溫由寒轉暖,空氣濕度增加,鳳山馬光中醫診所院長劉祈辰提醒,此時節身體易積累濕氣,感到沉重和疲倦。若脾胃功能不佳,體內濕氣無法正常排出,進而會出現濕痰、肝陽上亢、腎陰虛等,也就是類似現代醫學稱的高血壓症狀。建議可透過「山楂茶」與「決明子茶」來保養,有降血壓、降血糖的功效。

  • 2024-04-16 15:21

    每4人就有1人糖尿病前期! 國健署:健檢3數據異常應警覺

    糖尿病是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平均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成為高風險對象。國健署提醒,一般健檢若發現血壓、空腹血糖值、三酸甘油脂,這3項數據異常,應提高警覺,盡快尋求專業醫事人員的幫助,並積極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及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度強度,以降低三高慢性病的發生風

  • 2024-04-15 16:36

    山豬猝逝》曾患睡眠呼吸中止症1晚斷氣19次! 醫:猝死風險恐達4倍

    綜藝節目《瘋神無雙》固定班底的山豬(陳俊甫),今(15)日傳因感冒未癒罹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猝逝,享年38歲。過去,山豬在社群平台透露曾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光是晚上睡覺1小時就中斷呼吸高達19次,同時還有高血壓等其它併發症。醫師表示,患有OSA一旦感冒千萬要小心,因為患者在睡夢中猝死的風

  • 2024-04-15 14:56

    1人打鼾2人受害! 醫: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治恐增3大風險

    夜間打鼾超大聲,不僅吵到床伴睡眠品質,更是身體健康警訊!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好發於體重過重、肥胖、日間嗜睡、打鼾、高血壓、下顎後縮、抽菸、酗酒,甚至大量使用安眠藥等。若OSA長期未治療,恐提升2.6倍心血管死亡率、中風風險高出3倍、罹患糖尿病機率高出4倍;另,打鼾是夜間最常見的噪音來源

  • 2024-04-14 14:07

    健康網》誰需要定期檢查腎功能? 醫點名9族群

    葉立斌/核稿編輯最近因為小林製藥紅麴問題,讓許多民眾擔心自己腎臟有問題,急忙到醫院想做腎功能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目前這些因為紅麴問題來檢查的人,檢查結果都沒問題,不過以下9族群則是需要每年定期檢查腎功能: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痛風、老年人、長期服藥、家族史、代謝症

  • 2024-04-13 18:10

    健康網》小五就有糖尿病、高血脂 醫揭肥胖兒童6健康威脅

    沈莉馨/核稿編輯小立是名活潑的五年級學生,但他的抽血報告並不樂觀,小小年紀就有糖尿病、高血脂、肝功能異常,超音波下顯示有中度到重度的脂肪肝。愛群成長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如瑩指出,早在1996年WTO就已經宣布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只影響成人,對於肥胖兒童來說,還可能會遇到代謝症候群、脂肪肝、睡眠呼吸

  • 2024-04-13 12:45

    健康網》照顧心「肝」寶貝 遠離脂肪肝! 醫點名3類食品少吃

    羅碧/核稿編輯據國健署表示,研究顯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表示每3名國人,就有1名患有脂肪肝;對此,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與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指出,初期脂肪肝幾乎無症狀,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患有脂肪肝,建議平時飲食少吃含高脂肪、酒精、果糖等製品。

  • 2024-04-12 05:30

    傷口癒後「紅腫凸疤」 增生性疤痕及早治療不留疤

    王小姐2個月前發生車禍意外,導致多處擦傷,其他傷口癒合後只留下色素沉澱,但是小腿前側靠近腳踝部位的傷口癒合之後,形成明顯紅腫的疤痕組織(圖1)。她問我:「醫師,我這個疤痕是不是不會好了?這個疤痕一直痛痛癢癢的,很不舒服。」我問她:「請問這個疤痕的大小跟原本受傷的傷口相比,是一樣大?還是比較大?」

  • 2024-04-11 19:05

    健康網》防食安問題從調味料下手 營養師授5要1不要

    羅碧/核稿編輯近期食安問題連環爆,不少民眾對於自己吃的食物感到心慌,對此,營養師李立慈表示,欲降低食安風險可以使用天然辛香料取代化學調味料,例如:使用天然香精、用天然水果提味、天然蔬菜引出香味、選擇原型樣貌的香料與中藥材、用糖及白醋等低鹽調味,另建議勿攝取過多鹽分,否則增加腎臟病、高血壓、心臟等相關

  • 2024-04-11 18:35

    健康網》不良飲食致全球每年逾千萬人死亡 醫揭高鈉、少纖維是主因

    羅碧/核稿編輯過去人們死於營養不良,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NEJM)指出,現在不良飲食每年在全球造成約1100萬人死亡,主要原因是高鈉、吃太少全穀物及吃太少水果,而飲食導致高血壓、肥胖、心臟病、中風、第2型糖尿病及癌症(胃癌、大腸癌)。

  • 2024-04-11 16:19

    健康網》熟女嗜吃甜食、油炸物 健檢驚見胰臟癌

    羅碧/核稿編輯55歲楊姓婦人有抽菸習慣、平日飲食偏愛吃精緻甜點及高油脂、油炸食物,她的體態也不算肥胖,但日前健檢卻發現她的體脂率35%,腹部核磁共振檢查(MRI)疑似胰臟腫瘤,經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楊姓婦人對於罹患胰臟癌,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她沒有太明顯的不適症狀,頂多偶爾會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

  • 2024-04-10 19:32

    健康網》一次奉上各器官「天敵」! 營養師:1圖懂養護妙招

    沈莉馨/核稿編輯愛護身體,就從了解器官開始!營養師高敏敏指出,飲食、生活習慣影響器官健康,反映出不同疾病,因此對待器官應細心呵護,了解它們害怕什麼、喜歡什麼,並改變飲食習慣。此外,也需保持良好運動習慣、正常作息、定期健康檢查等習慣,千萬別仗著自己年輕,就以為器官都不會老!

  • 2024-04-10 10:47

    47歲男在院腦中風 立即搶救加ROSA手術精準抽吸血塊免於失能

    47歲鄭先生去年10月下旬出現莫名持續頭暈及嘔吐的症狀,嚴重時甚至頭暈目眩跌倒,儘管當時有去醫院檢查,卻無診斷出任何異常,10月底時突然出現左上肢無力偏癱、說話口齒不清等症狀,所幸當時正在部立雙和醫院看診,醫護人員察覺異狀後立刻送他去急診,緊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發現是出血性腦中風,會診神經外科並轉入

  • 2024-04-09 11:52

    花蓮強震》高三生遭巨石壓腿1天命危恐截肢 醫示警:恐增這些風險

    葉立斌/核稿編輯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8日統計,花蓮0403強震共造成13人死亡、1146人受傷,尚有6人失聯。其中1名高三生黃家安被巨石壓住雙腿1天後,於九曲洞獲救,但目前仍然命危急救中,且雙腿有截肢可能。醫師姜冠宇表示,巨石壓腿除致腔室症候群,若需截肢,發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高,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