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爆料文化 衝擊人們互信關係

2006/08/01 06:00

文/林怡青

「我要爆料」不知從何時開始成了一個新形成的文化現象。現在諸多報章媒體除了提供「我要投稿」的管道之外,也都有「我要爆料」的專屬電子郵件信箱,原來藉由爆料來求取資訊已成為新文化的一個部分了。

然而,這個現象的背後,顯示出大眾心理學的意義為何呢?其中第一個透露出來的訊息是「不信任」。許多爆料的內容不外乎與特權有關。這暗示著大眾不信任握有權力者。

理論上,民主國家、機構或政府皆應以制度來維持運作,但若大部分人身處的組織裡,不時出現特權來破壞制度,這樣的懷疑便會被置換到更高的權力機構,即政府,因此當有人一爆料,大家便會想說「連我們公司都會有一些特權的骯髒事了,政府高層應該也是吧」。

「自詡為專家」是第二個透露出來的訊息。查證複雜的不法行為是檢察官或調查局的責任,也是他們的專業,但令人吃驚的是,我們往往可以看到爆料者信誓旦旦地幫我們羅織所有的情節。許多人都自以為是全知全能的專家,這是另一個社會現象。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喜歡膨脹為專家的人反倒可能很沒有自信,或是有強烈的失落感,他們必須藉由這樣的方式來獲得一絲自我價值。

有趣的是,連市井小民也都經由他們的資料來源,推理出不同的弊案情節。

「容易遺忘」是第三個潛伏的傾向。在心理治療的場景中,被個案所遺忘的人或事往往是最重要的部份,但因為記得會帶來痛苦,因此個案潛意識地將之遺忘。我們身處在一個彷彿罹患失憶症的社會裡,正好讓爆料者可以肆無忌憚地每日一爆,因為島上的人們總是遺忘,什麼也不留下。

「我要爆料」好像是個全民運動,讓大家暫時忘掉現實中不愉快,在新聞和政論節目中一起來痛快推理。然而,對內在世界來說,上述三種傾向皆無助於建立人我之間真正的、有意義的關係—即彼此試著互信但也包含愛恨衝突的深刻關係。

當爆料風行之時,我們要深思的是—是否在人們心靈深處,從孩提以來慢慢發展出來的對人的信任能力,正慢慢地轉化為充滿懷疑及偏執的心智狀態,人與人之間只被允許互相猜疑、互相對立、只有全好與全壞、沒有灰色與中間地帶可以讓彼此互相思辯。

如何涵容,並消化這些具破壞力的元素,遂成為心理治療者的主要任務。

(本文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