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行車友 當心車把麻痺症候群

2011/01/12 06:00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一名38歲男性3年來,每天至少騎單車1小時,但近來雙手動作變得笨拙,還伴隨一陣陣抽筋,又發現手部的小肌肉呈萎縮情形,經診斷為單車族特有的運動傷害─車把麻痺症候群,服藥與復健3個月後康復。

台南郭綜合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柏宏表示,單車是相對安全的運動,但也不是完全無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就是過度使用性傷害。曾有統計資料指出,約70%騎20至50公里以上,中、長距離的自行車手,曾經有過因神經壓迫導致手麻的症狀。

陳柏宏指出,「車把麻痺症候群」為腕關節處尺神經病變,是單車族常見的疾病之一,與長時間握彎曲型手把有關;尺神經主管五指的外展與內收、小指與無名指指間關節伸直、手掌內側感覺、小指及無名指內側的感覺等。

車把麻痺症候群的症狀包括:手部小肌肉萎縮、鷹爪手(手指不自覺彎曲如鷹爪般)、感覺變差、靈活度減低等。病人會發現輕而易舉的扣鈕扣、拿鑰匙開門都做不好,這時應儘快就醫。

陳柏宏指出,神經受傷害及肌肉萎縮的現象都不宜掉以輕心,早期診斷,治療效果好,若超過3至6個月再治療,部分神經可能已經壞死,即使治療也無法100%復原。

車把麻痺症候群除發生在單車族身上,也可能出現在經常手持器械的技工,長時間使用滑鼠、電視遊樂器或長期輪椅使用者。

單車族要避免車把麻痺症候群,可調整騎乘姿勢、中途休息、使用車把軟墊等,也可做指關節、腕關節運動等。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