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增強營養、免疫力 末梢血循患者提高存活率

2020/02/03 11:48

黃玄禮表示,末梢血循患者後續治療,營養狀態、免疫力與活動能力才是患者能否存活的主因。(圖由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邱書昱/新北報導〕受到飲食西化、缺乏運動、三高等影響,造成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案例日趨增加,儘管治療後免於截肢,卻可能因為預後不佳而病逝,過去醫學界認為,多數此類患者治療後仍死於心血管疾病,但是在台北慈濟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帶隊研究下發現,其實營養狀態、免疫力與活動能力才是患者能否存活的主因。

台北慈濟醫院營運至今14年,收案超過千名病患,周邊血管團隊以導管技術疏通患者末梢血管,成功率達96%。黃玄禮率領團隊,長期追蹤自2005年起至2018年底曾接受「通血管」治療的936位慢性周邊血管缺血病患,調查發現這幾名患者,2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僅約4成,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佔約6成。

黃玄禮說明,糖尿病族足為眾多周邊血液循環不良中最常見的一種,原因除了三高、飲食外,也包含抽菸、洗腎、感染、免疫疾病等,血管病變初期,許多病患會有間歇性跛行,但卻被誤認為關節、肌肉問題而忽略,直到末端肢體疼痛發麻、潰瘍感染才就醫,卻往往因血管多處阻塞而面臨截肢。

黃玄禮也說,早期觀念認為「危急性末肢循環不良病患的全身循環狀況應都不佳,因此接受治療後仍死亡的主要原因應該以心血管疾病為主。」但隨著醫療進步,心血管疾病照護資源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卻未有顯著改善。

黃玄禮指出,營養狀態、免疫力與活動能力是決定肢體末端嚴重缺血的患者,在治療後能否長期存活的主因,接受通血管治療後,若三者狀態都不佳,患者恐因感染或敗血症死亡,2年存活率只有2成;但三者都很好的病患,2年存活率能高達8成。」

他也以60歲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的黃先生為例,4年前因左腳背的傷口過大,深層的肌肉筋膜皆無血色,被醫學中心建議小腿以下截肢,輾轉到台北慈濟醫院後,經過疏通髂動脈與淺股動脈阻塞的血管,同時注射營養針劑、搭配營養師調配高蛋白飲食與糖尿病飲食,9個月後其發炎指數下降,白蛋白上升,營養狀態與免疫能力趨於正常,最後僅截除因缺血而壞死的五根腳趾,並透過不間斷的復健與追蹤,已能靠輔具自己行走。

黃玄禮也提醒,患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建議維持適度運動,保持肢體血液循環,如有不適需盡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