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0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位居第7名,胰臟癌不容易發現,一旦發現就是晚期。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指出,要小心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胰臟中,一旦有脂肪胰的人會有多6倍的胰臟癌風險。
錢政弘於臉書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分享,當胰臟的顏色比較白一點、亮一點,可能有脂肪胰的傾向,必須提防。
錢政弘說明,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有「脂肪胰」的人會多6倍的胰臟癌風險,而有一半的胰臟癌病患發現有脂肪胰。脂肪胰意味著,有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胰臟中,在超音波下,胰臟實質回音會變得比肝臟或腎臟更亮(高回音),看起來顏色比較白。
錢政弘接著說,脂肪堆積在胰臟會造成脂肪激素失衡、胰臟慢性低度發炎、氧化壓力及線粒體功能障礙等病變,進而促進癌基因 KRAS 的活化。另外,脂肪胰會活化胰臟星狀細胞,促進纖維化與腫瘤基質形成,導致胰臟腺癌的出現與轉移。
錢政弘建議有脂肪胰的人一定要改變飲食,包括不吃甜食,減少飽和脂肪攝取、減少飲酒、戒菸、減少超加工食品攝入,同時要多運動、控制體重等,不要讓脂肪胰成為胰臟癌生長的溫床。
根據衛福部豐原醫院網站指出,胰臟癌好發年齡為30-70歲,平均年齡56歲,男性得胰臟癌的機率幾乎是女性2倍,可能和男性抽菸比率較高有關。患者經常主訴上腹部有非特異性上腹部不適感者。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酗酒;飲食攝取肉類或脂肪比例偏高者,胰臟癌發生率增加;曾接受過部分胃切除、慢性胰臟炎及糖尿病患者;遺傳性胰臟炎,如果家族一等親中有2個以上胰臟癌患者,其發生率較一般人高2.8到18倍。
衛福部豐原醫院提醒,預防方式包括戒菸、少喝酒;少喝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勿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高蛋白食物,多吃黃綠色蔬果,補充纖維質的食物;勿食用含硝化鹽的食物;多補充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維生素 C、E 及礦物質鈣、硒的食物;40 歲以上者,或有胰臟炎、胰臟癌、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人,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