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搜尋

心臟會怦怦亂跳! 醫:當心中風找上門

2025/07/22 16:27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立浩指心房顫動易在心臟形成血栓,進而循環到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栓塞性中風。(記者王俊忠攝)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立浩指心房顫動易在心臟形成血栓,進而循環到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栓塞性中風。(記者王俊忠攝)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年近70歲的陳姓婦人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近期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症狀,最近2週心臟還會怦怦跳。她到郭綜合醫院做心電圖檢查、確診是心房顫動,心臟明顯擴大約2、3成,有腦中風的風險。醫師安排她做部分自費的導管電燒術,消融心臟異常放電區域,術後持續服用抗凝血藥,定期門診追蹤。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立浩表示,當心臟開始不規則地「怦怦跳」,不只是壓力大或情緒波動這麼簡單,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簡稱AF)是一種常見也常被忽視的心律不整疾病,可能引發胸悶、喘氣與心悸,更是腦中風的高風險因子,務必及早診斷、妥善治療。

年近七十歲的陳姓婦人心臟(中間白色部位)有擴大二至三成的情形。(郭綜合醫院提供)

年近七十歲的陳姓婦人心臟(中間白色部位)有擴大二至三成的情形。(郭綜合醫院提供)

有統計指出,全台每年心房顫動患者有增加情形,累積約有23萬名患者,65歲以上是高風險族群。葉立浩說,心房顫動亂跳,血液易在心臟內滯留形成血栓,進而循環至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栓塞性中風。AF患者發生腦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中風後的5年死亡率顯著升高,存活者亦常伴隨失智、偏癱與吞嚥困難等長期後遺症,對個人與家庭都是沉重負擔。

心房顫動成因多元,除了年齡增長,也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衰竭及心肌病變等相關。治療上,醫師會根據患者風險評估進行個別化處置,首重控制心跳速率、恢復正常節律及預防血栓形成,抗凝血藥可降低6成中風風險,但要密切追蹤、謹慎用藥,避免出血等副作用。

葉立浩說,若藥物療效不佳,患者可考慮導管電燒術或電擊整流,透過高頻電流燒灼異常放電區域,維持正常心律,減少發作頻率與藥物依賴;部分患者可能需植入心臟節律器或接受外科手術,以進一步穩定心律。

除了醫療介入,葉立浩認為,良好生活習慣是防治心房顫動的關鍵,建議民眾戒除菸酒、維持規律作息與飲食,適度運動並保持情緒穩定,有助於控制疾病。此外,也應養成定時測量血壓與脈搏、按時服藥、定期回診與主動告知用藥情況的習慣,以利有效掌握病情變化。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