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維生素C是最廣為人知的維生素,但人體無法自行生成。好食課營養師Titan林世航在臉書專頁及網頁發文表示,人體維生素C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毫克,有助於鐵質吸收、抗氧化、生成膠原蛋白、美白及提升免疫力;但若攝取過量,恐會出現腎結石與腹瀉等健康問題。
維生素C 5大功效
●幫助鐵質吸收:由於人體是以血基質鐵(二價鐵)方式吸收鐵離子,然而除了動物性來源以外,絕大部分的食物鐵都是較難吸收的三價鐵,需要在胃、腸轉換成二價鐵才能吸收。而維生素C剛好可以在腸道中幫助三價鐵轉變成二價鐵,大幅提升鐵吸收率。
●抗氧化:人體需要的維生素中,只有維生素C與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力,而維生素C為水溶性物質,因此負責細胞內與細胞外的抗氧化,能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傷害。
●幫助膠原蛋白生成:人體在合成膠原蛋白的過程中,需要維生素C的參與,因此在缺乏維生素C的狀態下,人體合成膠原蛋白的效力也會減低。
另外,過去也有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C能刺激纖維母細胞的合成效率,與減少自由基破壞膠原蛋白結構,幫助體內膠原蛋白含量增加。
●美白效果:人體在合成黑色素過程中,維生素C可發揮抑制黑色素合成酵素的作用,因此坊間皆流傳補充維生素C可以幫助美白。然而,目前研究尚未有確切定論,因此若要透過補充維生素C美白者,要注意不要過量。
●提升免疫力,但預防或改善感冒效果不佳:有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C的實驗動物或人體,免疫細胞數量或活性有顯著增加,因此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
然而,對於預防感冒或縮短感冒時間方面,有研究統整了約30篇文獻,在11306個參與受試者中,有6105人常態補充維生素C,其罹患感冒機率只降低了5%;在縮短感冒時間方面,成年人整體時程約縮短7.7%,小孩子縮短13.3%;但對於已經感冒才吃維生素C的人來說,是無效的。
維他命C日常最佳「食」機
林世航指出,維生素C是水溶性營養素,並沒有所謂的最佳補充時機點,餐前、餐後、餐間或睡前吃,都不會影響吸收。
不過,因為維生素C具有酸性,他建議,胃部敏感的族群在飯後吃比較好;另外,因為維生素C劑量會與吸收率成反比,所以若有需要攝取到高劑量維生素C時,建議分2次食用,以免影響到吸收率。
維他命C每日攝取量與吸收率
林世航分享,人體每日建議攝取的維生素C約為100毫克,孕婦和哺乳媽媽是120毫克與140毫克,這個建議量是指「預防缺乏」的劑量。
但當我們大量攝取維生素C時,吸收率會大幅下降。舉例來說,當每日攝取量為30-180毫克時,吸收率為70-90%;攝取200毫克維生素C時,血漿中的維生素C濃度便來到80%;攝取到400毫克時,即已達到飽和;若超過1000毫克時,吸收率即會降低至50%以下。
林世航說明,目前維生素C的每日上限量為2000毫克,吃太多可能會有腎結石與腹瀉等健康問題:
過量攝取恐引起2副作用
●腎結石:維生素C的代謝物是草酸,當體內濃度飽和後會從尿液排出,也會增加草酸結石風險。
有研究追蹤了4.8萬名男性長達11年後發現,常態性補充維生素C,結石風險增加97%、每週攝取7片以下維生素C(每片1000毫克),結石風險增加66%、每週攝取7片以上維生素C(每片1000毫克),結石風險增加123%。
這樣數據顯示,雖然人體維生素C每日上限量為2000毫克,但人體還沒補充到上限量時,結石風險便會增加,所以要補充維生素C時,選擇低劑量即可。
●腹瀉:由於人體腸道菌會代謝沒有被吸收的維生素C,每天攝取超過3000毫克時,這些腸道菌會增加腸道滲透壓,進而導致腹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