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兒少精神相關問題越來越常見,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調查發現,近年來兒少憂鬱症診斷明顯增加,且許多醫師發現患者從國小階段就出現自傷行為,且比例隨著年紀持續提高,有90%的受調查醫師提到,診療的高中憂鬱症個案存在自傷行為,盼相關單位完善精神健康相關服務體系。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指出,過去兒心科就診個案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學習障礙等先天因素較高的情緒障礙為多,但醫學會於2024年11月18日至12月31日期間,針對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受調查醫師有高達56%提到,憂鬱症是近3年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
此外,林健禾說,自傷行為通常從10歲左右開始出現,65%的受調查醫師反映,診治的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自殺、自傷行為,國中階段則提升至70%,在高中階段進一步達到最高,有90%的醫師表示,診治的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林健禾強調,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青春期後,孩子身心快速變化,神經系統重塑、價值觀認同重建,帶來許多情緒波動與行為反抗,有些是發展任務的一部分,不需要特殊診斷,但仍需要家庭與社會環境應及早提供支持與幫助。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也指出,我國約有3分之1的青少年具有情緒困擾,且憂鬱症診斷好發年紀越來越小,從他在第一線診所的服務經驗來觀察,國小中高年級就已經是危險族群,且後續還有憂鬱症慢性化、躁鬱症,以及相關人格及行為問題等出現,成為令人擔憂的共病。
王仁邦提醒,成年憂鬱的傳統印象往往是「鬱鬱寡歡」,但兒少憂鬱往往以身體問題展現,國小有不明原因的頭痛、胸痛、胸悶、肚子痛或心悸,國中稍微能表達情緒後,會以易怒、煩躁、拒學、睡眠變化、食慾下降等,導致許多具有憂鬱症困擾的孩子被誤解為「叛逆」,因此忽略可能的心理疾患問題。
不過,王仁邦提到,門診診療兒少個案,需要分別與孩子、家長溝通,最後再一起說明診療方案,是多回合的治療,通常需要40到50分鐘的時間,但健保給付估算下來僅千元左右,且許多醫師面臨門診時間不足、個案量壓力的困境,希望未來能改善此類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