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最近天氣變熱,很多人會吃冰消暑。中醫師王大元表示,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主收引,寒邪會使氣血運行阻滯不通,當寒邪侵襲人體,易使皮膚腠理收縮緊繃,導致末端血管收縮,造成手腳冰冷或血液循環變差。若真的想吃冰,建議在陽氣旺盛的午後,飯後30分鐘到1小時內食用,避免造成胃食道逆流。
王大元在臉書專頁「元氣中醫師 王大元」發文指出,女生經絡中有條橫向環繞肚臍的系統,稱為「帶脈」,與內分泌和生殖系統息息相關,帶脈的能量源自脾胃的吸收運化,一旦脾胃功能受損,減少帶脈功能,就容易產生婦科問題,像是痛經、腰酸、水腫、經期頭痛或白帶等,因此中醫強調「避寒就溫」,寒邪得溫則減,體質溫煦就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王大元舉例,鼻病毒在35°C的周邊鼻腔環境下,複製能力比在37°C來的好,所以吃太多冰和吹冷氣,身體周邊溫度降低確實容易感冒受寒,但對於婦科來說,現代醫學則認為冰品進入胃腸後溫度就回升,因此不太可能影響子宮的核心環境而使婦科問題加重。
建議陽氣旺盛的午後食用
王大元強調,有研究認為吃冰後體溫不會降低,其實並沒有錯,因為人體不可能因為吃冰後就失溫,但周邊末梢體溫是會隨著飲食和環境而降低,導致血管收縮和四肢末梢冰冷。若真的想吃冰,建議在陽氣旺盛的午後,飯後30分鐘到1小時內食用,盡量避免冷熱食物交錯食用而過度刺激腸胃,離正餐太久(超過2小時)吃冰也會造成胃食道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