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均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生命。外媒《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報導指出,儘管中風相當常見,卻也經常被誤解,因此列出10個常見有關中風的迷思。
美國紐約倫諾克斯山醫院腦神經血管外科主任歐提茲(Rafael Alexander Ortiz)指出,中風可分為3種類型,第一種缺血性腦中風是最常見的,佔了中風案例的87%,當向大腦供氧的動脈血流被阻塞時,就會發生缺血性腦中風。
歐提茲表示,第二種是出血性腦中風,因大腦中的動脈破裂所引起,進而損害周圍組織;第三種是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俗稱「小中風」意即血液暫時阻塞在大腦,通常不超過5分鐘。
10項中風迷思
●中風是心臟問題
儘管中風的風險高低與心血管風險有關,但中風發生在腦部而非心臟。歐提茲指出,有些人會把中風跟心臟病發作搞混,認為中風是心臟出了問題,但這是不正確的,因中風是腦部問題,心臟病是心臟問題。
●中風無法預防
歐提茲表示,最常見的中風風險因子包含:高血壓、吸菸、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頭頸部創傷、心律不整等。
歐提茲指出,大多數的風險因子都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來調整,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可改善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膽固醇等問題。
●中風與家庭病史無關
有些單基因遺傳疾病,如:鐮狀細胞貧血症(Sickle-cell disease, SCD)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而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因子的家族病史都可能間接提高中風的風險。
歐提茲表示,家族居住在同一個環境,擁有類似的生活習慣,若是家族中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又加上遺傳的風險,很可能會提升家族成員的中風風險。
●中風症狀難以被發現
國健署表示,判別腦中風的方法是請對方「微笑、舉手;說你好」,有任何一項無法做到時,應立刻撥打119;在微笑時,腦中風者可能會嘴角歪斜臉不對稱;舉手時,手部可能無力下垂,說你好時,可能說話不清楚。
歐提茲指出,中風的其他症狀包含身體一側的麻木感或虛弱、無法說話或理解言語、無法聚焦看東西、行走困難,可能會感到頭暈或失去平衡,也可能發生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
●中風無法治療
歐提茲表示,有些人誤信中風是不可逆的,以為中風無法治療,但其實可透過切除血栓、注射藥物等方式來緊急治療中風,且越快到達醫院治療效果越好。
●只有老年人會中風
歐提茲說明,年紀越大確實越容易中風,在55歲以後,中風的風險每10年翻倍1次,然而任何年紀都可能中風,一項2009年的研究顯示,有34%的中風發生在65歲以下的人。
●所有中風都有症狀
歐提茲表示,並非所有中風都有症狀,一些研究顯示,無症狀中風比有症狀的中風更常見,而這些沒有症狀的中風在MRI掃描後,可以看見血管破裂或阻塞的白點,儘管沒有症狀發生,但無症狀中風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也讓未來失智、中風的風險更高。
●小中風不危險
歐提茲指出,不能聽到「小中風」就認為不危險,這可能是急性中風發生前的預兆,不論症狀是短暫還是持續的,都需要立刻就醫檢查。
●中風一定會癱瘓
歐提茲表示,儘管中風很容易導致長期的虛弱與癱瘓,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65歲以上中風存活者,行動能力下降。但是否長期影響仍取決於許多因素,包含腦部受影響的區域與受影響的腦組織數量。
歐提茲指出,中風的後遺症可能帶來:單側身體癱瘓、記憶喪失、言語問題、個性轉變、視力下降等問題。
●中風後康復很快
從中風康復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其中有許多人無法完全康復,數據顯示有10%人接近完全康復;10%需要在療養院或其他長期機構護理;25%的人恢復後伴隨著輕度障礙;40%的人恢復後伴隨著中度至重度障礙。
歐提茲指出,中風後約2-3個月內有一段恢復的關鍵期,在此期間可透過運動、復健來增加康復的機率,即便超過了關鍵期,仍然有可能改善情況,只是進步會較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