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原諒並釋懷 走出母愛綁架枷鎖

2019/06/08 05:30

▲與母親依附關係的不穩定,造成孩子長大後沒有安全感、自我否定;然而過度承擔社會框架與重責,常常又造就另一群生病的母親。(照片提供/袁瑋)

文/袁瑋

敏敏5月必定回診,情緒失控的不是她,而是每逢母親節必掉入受害者心態、抱怨沒享受到丈夫寵愛就意外懷上她的母親。她自責是母親一輩子不快樂的原因,總是努力討母親歡心,透過好成績、好工作、嫁個好家庭,讓媽媽有面子,但很多選擇不是她想要的,到後來自己也變成受害者而指責媽媽,見面就吵,像互相引爆的炸彈,引線是沒有被滿足的愛的需要。

理解自己和母親 釋懷第一步

敏敏在外人眼中成功亮眼,但她憂鬱多年後就醫,慢慢學會不自責,當生活出現挫折,不由自主地出現自己很糟糕不值得存在的想法時,她開始懂得分辨,不去相信心裡媽媽的指責聲音。

今年母親節回家時,媽媽一貫的不滿沒有改變,她卻能淡然處之,雖然心裡還是痛,但能不過度反應,懂得找個適當的理由離開充滿指責的環境,給彼此一個情緒的界線。

類似個案很多,或許是有個沉浸在自己憂鬱無法關注到孩子的需求的產後憂鬱症母親,或許是生在重男輕女家庭中不被期待的小孩,或許是父母忙於事業被忽略的孩子,有的從青少年出現自殘,或用酒精麻痺自己,或逃離家人飛到遠遠異鄉,都是為了不要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拒絕,但怎麼逃沒有經過療癒過程,心底那個說自己不夠好的聲音並沒有比較小聲。

有些個案自從孩子出生後,就放棄自己原本的認同,只剩誰誰的媽媽,這種情形在全職母親身上更容易出現。

她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以孩子為自己認同的情形,可能會因為孩子的表現影響自己的信心,過度在乎孩子的成績等外在表現,或忽略孩子本身個性喜好,把自己的期待複製在孩子身上。

等到孩子離家後,容易因為頓失重心而經歷辛苦的空巢期,若只是緊緊抓住原本角色不願放手,不難想見出現孩子無法離家、母親憂鬱症好不了,甚至婆媳之爭。

如果您是受傷的孩子,原諒是釋放自己的路,只是走上原諒的路之前,需要許多準備,透過專業協助,理解自己也理解母親,是釋懷第一步。

快樂的母親 才是孩子最大幸福

如果您是累壞了而忽略自己的母親,給孩子最大祝福就是一個快樂的母親。小兒心理學家溫尼考特所說:「教養裡面,『夠好』即是『完美』。」當我們放棄成為完美母親或想要一個完美母親的期待,自己與孩子都能自在健康!

(作者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