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恩惠/桃園報導]隨著醫療進步,我國中風死亡率已逐年下降,但有四分之三存活者伴隨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傷而導致殘障,根據研究統計,中風存活患者中約30%的人會發展成嚴重的中風後痙攣,這也是中風的後遺症之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醫師吳昌政表示,對於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除了復健治療、輔具、電療及藥物外,另選擇注射肉毒桿菌素,能抑制神經末梢的神經傳導物質釋放,減少肌肉不自主收縮。
吳昌政表示,中風令人擔心的是後遺症,其中痙攣會導致疼痛、壓瘡、關節攣縮甚至變形,影響後續復健成功率,使用注射肉毒桿菌素的優點,可針對局部肌肉進行治療,不會導致正常肌肉無力,也沒有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鎮定、嗜睡或認知功能下降等副作用,且肉毒桿菌素具可逆性,就算治療效果不彰或是導致過度無力,在3到6個月後也會完全恢復,不需要擔心過度治療。
他提及,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中風後可使用於手臂或下肢痙攣,廿歲以上成人發生中風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六個月以上,下肢至少三個月以上,若影響其日常活動、痙攣程度符合相關規定,經醫師評估後,檢附相關資料,便可向健保署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