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搜尋

健康網》把孩子當大人看 心理師:親子距離愈來愈遠

2025/07/17 15:41

心理師指出,發生衝突時,與其強調理性的表達,不如放下期待,給予安撫與陪伴;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心理師指出,發生衝突時,與其強調理性的表達,不如放下期待,給予安撫與陪伴;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我都把孩子當大人看,錯了嗎?」這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心理師許嬰寧在粉專「初和心理」說明,有些家長因為孩子語言理解能力逐漸成熟,便誤以為孩子在情緒調節與行為控制上也應該「像大人一樣」,卻忽略了心理發展的歷程,反而造成更多親子衝突與挫折。這時與其強調理性的表達,不如放下期待,給予安撫與陪伴。

許嬰寧提到,一位媽媽分享,4歲的孩子經常哭鬧、不聽話,特別在她越忙的時候,孩子哭得越厲害。即使她不斷提醒孩子「要用說的,不要用哭的」,情況仍然未見改善,甚至陷入數一二三倒數威脅、發脾氣、哭更大聲的惡性循環。媽媽感到困惑:「我都教他要獨立,為什麼還是這樣?」

許嬰寧指出,這樣的情形源自於「把孩子當成大人看待」的落差錯覺。雖然孩子語言能力已能理解指令,但心理與情緒發展往往仍停留在需要陪伴、依賴與反覆練習的階段。一味期待孩子「講理」、「聽話」或「自我控制」,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也容易讓父母產生情緒挫敗與失望。

許嬰寧提醒,孩子的表現是當下能力的反映。當孩子因情緒卡關而哭泣時,與其強調理性表達,不如先給予安撫與情緒陪伴;當孩子無法即時配合時,也代表他正在學習中,而非故意對抗父母。貼標籤、用威脅、倒數計時等方式,只會讓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許嬰寧建議,父母可依孩子的發展階段給予適切期待,允許他們在錯誤中成長、在依賴中學會獨立。孩子做得到的部分,可以當成大人來看;做不到的部分,請記得——他仍然是個孩子。當孩子被允許「當夠了孩子」,也才能逐漸學會「如何當個大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