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幼兒食物恐新症 營養不良恐阻腦發育

2023/03/31 05:30

▲孩子的偏(挑)食有時是因為對未曾接觸的食物產生牴觸心理;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並非當事人。(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

3歲陳小弟體重僅12公斤,身形瘦小,就診發現,他從嬰兒時期就抗拒副食品,且經常腹瀉,醫師以藥物緩解腹瀉症狀,並請母親記錄三餐飲食,安排營養師諮詢,逐漸改善營養不良情形;醫師表示,孩子偏(挑)食有時是對從未接觸的食物產生牴觸心理,引發「食物恐新症」,嚴重者恐造成營養不良,影響大腦神經發育。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醫師陳慧文指出,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曾針對「食物恐新症」進行多年追蹤研究,發現「食物恐新症」會使飲食品質下降,造成蛋白質、纖維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不足,或鹽分、飽和脂肪的攝取偏高,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食物恐新症」常見於2歲至6歲兒童,由於逐漸發展自主意識,孩子對於喜惡開始有所分別,若家長未及時給予協助,短期內可能因為纖維質攝取不足,造成腹痛、便秘情況,長期下來,除了體重過輕或過瘦,對於大腦神經的發育也有影響。

透過多變化副食品 鼓勵孩子嘗試

陳慧文表示,1歲以前的幼兒飲食可以被訓練,家長透過多變化的副食品鼓勵孩子嘗試,提升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1歲至2歲幼兒對飲食接受的可塑性相對較高,經由階段性嘗試與改變食物型態,例如:將青菜剁碎、磨泥、熬湯等,或利用模型切出圖案,幫助幼兒飲食多樣化。

她強調,家長在幼兒飲食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建議親子共食,或一起做簡單料理,增加孩子的好奇心與參與感,進而願意嘗試新食物。

陳慧文提醒,兒童的飲食攝取固然重要,但家長切莫過於心急,避免使用賄賂或威脅手段,若孩子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進食,反而會引發焦慮或討厭情緒。

▲陳慧文醫師檢查小朋友的身體狀況。(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