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因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mRNA等新型疫苗成為熱門話題,但食藥署指出,傳統疫苗也有很多種,包含活性疫苗、去活性疫苗與類毒素疫苗都有用來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並提醒接種疫苗前,都要和醫師說明自己的健康狀況與病史。
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解釋,免疫細胞和病毒作用的關係,舉例免疫細胞如同警察一樣,平常在身體裡巡邏,看到有入侵的病原體,就會將之消滅,並將它們的身體特徵(通常是蛋白質片段,也稱為抗原)告知給其他免疫細胞,一起加強戒備。免疫系統也會根據抗原來製作抗體,讓免疫細胞能更快地辨識病原體,這是免疫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食藥署表示,後來發現,只要讓免疫系統取得病原體的特徵,就算人體沒有接觸過真的病原體,身體也能製作抗體,因此疫苗就好比通緝令,上面記載著病原體的特徵,讓免疫系統來認識,不同種疫苗的就是通緝令的不同形式。而傳統的疫苗分3種:
活性減毒疫苗
這類疫苗是培養跟病原體相似,但毒性較小的病原體,再送進體內讓免疫細胞認識,不過這些病原體也會感染人體細胞,因此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不適合施打,但這類疫苗所產成的免疫力也較持久。
去活性疫苗
透過熱或化學藥劑將病原體殺死,再將病原體的屍體或碎片送進人體內讓免疫細胞認識。由於病原體已經死了,所以不會造成感染。不過比起活性減毒疫苗,去活性疫苗激起的免疫力較小,時效也較短,可能需要補打。
類毒素疫苗
有些病菌本身並不致病,而是透過分泌毒素來造成疾病,因此科學家將這些毒素透過化學處理使之失去毒性,再送入人體讓免疫系統辨識,可有效的預防這類病菌的感染。
食藥署表示,近年陸續又開發出了mRNA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等新型疫苗,雖然技術很新穎,但原理都是將病原體的抗原送給免疫系統辨識。並提醒不同類型的疫苗需要注意的事情皆不同,因此接種疫苗前,務必都要與醫師說明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況與疾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