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芷柔/專訪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邁入第3年,終於開始走向與病毒共存,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接受本報專訪時直言,不同的國家結果都是一樣是與病毒共存,但過程大不同,第一回合抗疫獲勝的台灣,接下來應迅速調整腳步,正視醫療體系既有的體質問題。
與病毒共存3大條件 我已符合
吳明賢說,大家會擔心病毒不斷變異,不過從病毒的角度來看,為避免宿主死亡而無法繼續拓展,病毒應會往更高的傳染力、更低的致死率發展。因此抗疫第一回合面對的是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由採取「清零」政策的國家獲勝,隨著病毒朝更強的傳播率、更低的死亡率發展,加上有了疫苗跟藥物,抗疫進入第二回合,此時清零、使用非藥物的公衛手段已不適用。
第5類傳染病下調 應速商討修正
吳明賢指出,台灣已符合三大與病毒共存的條件,第一是疫苗的施打率達初步目標、第二是藥物準備充足,最後則是有監測系統掌握社區感染狀況,因此調整腳步必須再加快,國外現在都已經不把COVID-19當作是第5類的傳染病,台灣在這一點上應盡速修正。
抗疫期間急診壅塞、醫護人力吃緊,反映台灣多年來的醫療困境,吳明賢直言,去年5月至8月,台大醫院就虧損了10億元,過去台灣非常驕傲的健保制度對醫護人員其實並不友善,平常靠大家咬牙就撐過去了,但疫情期間感受就會特別深。
吳明賢說,瘟疫就是一面照妖鏡,健保制度下醫療院所平常的醫療量能就已經非常緊繃,當疫情來臨時,因應突發需求的能量就會受限,一方面要提供專責病房,一方面又要照顧非COVID-19的病人,醫護人員也會染疫,導致病床、人力雙雙受到衝擊。健保與醫療生態要改變,政治人物也好、醫藥領導者也好,必須要能看到這些危機並提出解決方法,才是真正的超前部署。
超前部署 調整健保、醫療生態
吳明賢也提到,疾病沒有假期,並不會因為COVID-19的流行,其他的疾病就不見,以大腸癌篩檢來看,疫情下篩檢量減少兩成、糞便陽性轉介減少1.8萬人,意謂每年少發現進行性腺瘤5000人、大腸癌1000人,這些原本都是可預防、可治療的個案,後續引發的死亡數可能比COVID-19還多。
從清零到共存,吳明賢認為在「疫」常時代中,要從中自省也要有所期許。他說,在人類的歷史上,瘟疫並不罕見,人類的生存危機往往伴隨重大變革,和疾病共存並非消極放棄,而是要做好長久備戰措施,因為演化不是最強者存活,而是能適應環境變遷並做出改變的人。